【背景鏈接】
教育公平是當前教育領域最突出的焦點問題,其中城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權利的不平等問題,尤為社會各界所關注,但受戶籍制度的限制和地方利益的驅使,國家有關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政策很難得到真正落實。公辦學校有限的資源,難以承受外來人口子女生源的壓力,多數地方政府和公辦學校總是要優先保證本地居民子女的教育需求,對外來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或者拒絕接納,或者采取歧視性措施,提高入學門檻,收取高昂的借讀費。因而,流動人口的子女教育問題頗為顯著,教育公平問題倍受質疑。
【標準表述】
人口的自由流動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貧困地區農村教育在發達城市的反應,也是城市化進程中必然出現的教育問題,我們必須解決好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保障社會的穩定和繁榮。
教育的程度和狀況將影響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引起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我們必須多措并舉,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切實的為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提供有效的幫助。
【具體措施】
一、《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要重視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采取多種形式。依法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所以我們要進一步明確“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是流入地區政府的責任”。
二、放寬戶口遷移限制,為城鄉人口特別是人才的跨區流動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同時,義務教育體制也應該得到相應的調整,建立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就學的有關制度,只有現行戶籍制度和義務教育體制雙方面同時改革才能根本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的問題。
三、加強對簡易學校的審批和管理。各級教育部門應與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堅決查處、取締不具備辦學條件的、采取欺騙手段引誘流動人口子女就讀的非法教育機構,維護流動人口子女接受正當教育的合法權利。同時,公立學校應給具備辦學條件的流動人口子女學校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提高它們的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