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挾經濟強勢進入我國;同時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一些人開始滿足于對物質本身的追求,擯棄了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深入理解,如重陽節孝親敬老、端午節紀念屈原、中秋節合家團圓等一些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已逐漸被淡化,傳統節日文化正面臨著考驗。
關于中秋,我們總有很多的回憶:作為傳統節日的中秋節,小時候能和親人一起,擠在小小的電視機前看聯歡晚會,吃一口五仁月餅,“人月兩團圓”那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如今,中秋更大的意義或許在于假期,而非節日。平時忙碌于工作、學習的年輕人也許從許久之前便開始期待這難得的三天小長假,盼著可以去近郊或者哪里放松、休閑一下,甚至早已把計劃做好。而一直賦閑在家的父母老人們,或許也從半年前就開始期盼著兒女可以回一趟家,共敘團圓。
其實不只是中秋節,不少傳統節日于今似乎只剩下吃喝。元宵節除了元宵,端午節除了粽子,難以給人留下什么念想。傳統節日成了商家打造節日經濟的跳板,消費主義時代的浮夸節日形態和商品形式使人們往往被“虛假的消費需求”所誤導,一些承載著豐富文化內容的儀式慶典被簡化甚至省略,節日食品、器具等的制作有些也已經失傳,過節的氛圍越來越淡薄。
與此同時,不僅傳統節日變了味,教師節的****現象也讓人們大跌眼鏡。黑龍江哈爾濱依蘭縣高級中學高二十七班班主任馮群超,因在教師節當天未收到節日禮物,訓了自己班學生整整一堂課……好端端的教師節變成了“送禮節”。
[表現及原因]
這些年來,伴隨著消費主義與工具理性的擴張,中國傳統文化正從“內核”向“形式”流轉,甚至庸俗化為吃文化、休閑文化。譬如,中國的傳統禮節文化,已經分化成兩種“流派”:一是繼承表情達意的簡單傳統,屬于“禮義仁智信”的范疇,是一種美好的交際習俗;二是披著禮節的幌子李代桃僵,將“禮”裝扮成權錢交易的硬通貨,規避權力監督,達成灰色收益,上演“熟人規則”。
當我們在“拼假攻略”中體驗休閑時光,當法律逼著人“常回家看看”,那些奔騰在歷史長河中的節日意象,早就難以“人月兩圓”。細究起來,無非是三種原因:
一是在文化多元的時代,傳統節日文化“不進則退”。面對“五仁月餅滾出月餅界”等惡搞現象,節日文化的本真被解構、被稀釋,花邊敘事反客為主,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失控,與傳統文化沒能與時俱進地捍衛文化主陣地不無關系。
二是節日文化的傳承過于依賴市場,公共文化職能疏于責任與使命。如元宵節只不過是一碗元宵,端午節已經等于粽子節。更多的傳統節日都成了應付式的過場或者商家打造節日經濟的跳板。
三是節日被物化的背后,對應著物化的權力。節日成了“劫日”,甚至成了各色“潛規則”粉墨登場的最佳時機。這背后,顯然是因為更多本該被規制的公權,沒有及時關進“籠子”里。于是節日文化成了掮客文化,傳統節日散發出****的氣息。
[傳統節日的意義]
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傳統節日在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崛起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性已成為世界各國各民族不容回避的戰略目標,給了中華文化極大的發展機遇。保護、傳承和開發傳統節日,是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崛起和參與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特別是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四大傳統節日)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傳統節日具有較為突出的調節功能。我國四大傳統節日是農耕社會的伴生物,集中反映我國民眾張弛有度、應時而作的自然生活節律,可有效調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傳統節日具有較為突出的教育功能。以四大傳統節日為代表的中華傳統節日十分注重親情和友誼的表達,注重對先人的懷念和對長者的孝敬,對于穩定家庭、調節身心、舒緩壓力、改善人際關系、構建社會和諧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挖掘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文化內涵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
傳統節日具有較為突出的規范功能。傳統節日的主要文化內涵是崇尚自然、尊崇先賢、從良向善、仁義禮智信等傳統道德倫理,民眾生活其中,耳濡目染地接受這些道德理念、生活旨趣、行為規范的約束和控制,就像一支看不見的手,無形中支配和影響著民眾的所有行為。
傳統節日具有較為突出的維系功能。由于各地傳統節日具有鮮明的地域和類型特征,每個地域的民眾節日習俗大致相同,使得傳統節日成為維系地域民眾心理情感的紐帶和載體,它可以使同一地域的民眾保持著相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全國范圍而言,四大傳統節日雖然其活動的形式千差萬別,民眾雖身處異地,但主要的民俗活動保持了一致性和統一性,使得中華民族在傳統節日上保持了高度的民族認同。
[傳統節日面臨的挑戰]
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有效傳承著民族文化,保守與強化著民族文化傳統的記憶與民族情感認同。然而近現代以來,隨著西方文化的強勢介入,傳統節日屢遭質疑。作為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精華與節日文化內涵的節日儀式、節日信仰與傳說等,如春節社火表演、舞龍舞獅、年畫,清明掃墓踏青,端午龍舟競渡,中秋節饋送禮物與拜月等傳統節俗被有意的漠視與邊緣化;因而,傳統節日漸失其豐富的象征與內涵,日趨空洞與表層。
改革開放以來,以傳統節日為主要載體的民俗文化價值雖然得到重新認識,但卻自覺或不自覺應對著經濟、社會、文化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挑戰。一方面,民俗文化中國化、地方化、多樣化的細節日益弱化。隨著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逐漸被現代化城市文明所取代,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商品化程度的日趨提高,傳統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傳統民俗文化的存在基礎和發展空間不斷弱化,大量民俗文化由于沒有得到妥善有效的保護而遭到嚴重破壞甚至毀滅。加之,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的深入發展,我國逐漸步入世界,國家的文明形態、社會心理和價值取向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民俗文化越來越滯后于時代的發展。
另一方面,全球化帶來了文化資本、文化商品的自由流動,但也帶來了民族文化的安全問題。在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沖擊下,活態民俗消逝流變嚴重;同時民間文化教育上的缺失與現代時尚潮流文化對民俗的沖擊,也使節日文化的內在精神品質日趨市井娛樂化、平庸化。
[對策措施]
傳統節日作為一種載體和復合性的文化表現形式,居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框架的核心位置。因此要實現傳統節日文化的有效保護、傳承,需要充分發揮各方面力量,不斷創新和發展節日文化的內容內涵和載體形式,積極促進其融入日常生活,形成活態。
第一,政府應對傳統節日的保護給予高度重視,對傳統節日的發展給予積極引導。
從國家層面要為傳統節日文化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如調整節慶放假制度。政府也要積極加強對節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避免一些傳統習俗、手工技藝因被邊緣化而失傳。要積極創設濃厚的節日氛圍,讓人們在不自覺的文化氛圍中受到傳統節日的浸染。
第二,通過宣傳教育活動加強節日內涵的傳承。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開設相應選修課程,通過課堂講解、討論,使學生從認知和情感層面認識和體驗傳統節日的深層內涵。學校還可以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習俗開發相應的校本課程。
通過各種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創造性地將傳統節日的精神文化要素融于其中。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系列主題教育活動。
通過傳統節日的禮儀活動、文藝作品等,充分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與節日相關的詩詞歌賦、音樂美術等文藝作品數不勝數,學生不僅可以欣賞文藝作品,還可以領略其中的人文情懷,加深對傳統節日的理解與體會。
第三,結合時代要求豐富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韓愈說過,“民俗既遷,風氣易隨”。發揚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應該注重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進行創新,與當下民眾鮮活的生活節拍與韻律相協調。根據時代的需要,在節日活動中傳承、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現代社會先進文化,建立既有傳統特色又有現代氣息的節日文化體系。報紙、電視、網絡等大眾媒體應積極宣傳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習俗等內容,為傳統節日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使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相結合,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第四,加大對節日知識的宣傳。
讓人們將重心放到節日起源的意義上,而不只是在節日當天吃喝玩樂。比如端午節的民族傳統不僅僅只是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不僅僅是吃月餅,寒食也不僅僅只是喝粥食面,更應為世人繼承的是屈原、介子推之人所具備的愛國、孝道的情懷。我們應挖掘出、恢復出更多最能代表我們古人智慧態度的方式、感情、以及對智慧結晶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