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
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立足全局、面向未來提出的重要戰略思想,是中央科學把握現代國家發展規律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環節,對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014年5月,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的意見》。意見提出,財稅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要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積極推進預決算公開,建設陽光政府,讓人民群眾看明白、能監督;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加大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公共預算的統籌力度;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
深度解析
[權威論述]
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力氣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落實和完善結構性減稅措施,推進財稅重點改革,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促進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
——李克 強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習近 平
[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財政制度安排體現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中央與地方關系,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方面。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既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尤其是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這些問題從機制上看,都與現行財稅體制改革不到位有一定關系。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迫切需要,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健全現代國家治理結構、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財稅體制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預算管理制度的完整性、科學性、有效性和透明度不夠,預算管理偏重收支平衡狀態,支出預算約束偏軟,不利于依法治稅和人大監督。
二是稅收制度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改革、轉型的新形勢,特別是在解決產能過剩、調節收入分配、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功能較弱,稅收優惠政策過多過濫,不利于公平競爭和統一市場環境建設。
三是中央和地方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存在不清晰、不合理、不規范等問題,轉移支付制度不完善,項目過多,規模過大,資金分散,常有配套,不利于建設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四是財政收入中低速增長與支出剛性增長矛盾加劇,加之支出結構固化僵化,財政赤字和債務風險加速積聚,財政中長期可持續面臨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