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發展沙漠產業意義重大,有利于拓展國家的發展空間,防治沙漠化,促進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并有利于穩固邊疆。”在2014年10月舉行的“越野e族2014阿拉善英雄會”活動首屆阿拉善沙漠發展高峰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表示。
近三十年來,我國沙區資源開發利用初具規模,沙漠產業悄然興起。加快發展沙漠產業,對于防治荒漠化、緩解人地矛盾、培育沙區新增長極、推動西部大開發、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等具有重要意義。
早在1984年,錢學森就針對我國西部沙漠干旱地區缺水而光熱條件得天獨厚的特點,提出遵循“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技術路線,發展知識密集型沙產業、草產業的理論,并預言農、林、草、海、沙五大產業將在二十一世紀掀起“第六次產業革命”。
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沙漠產業已由理論探索變成較大規模的生產實踐,各地涌現出了一系列發展模式:中草藥種植和產業化經營;實施林紙一體化經營和生物質能源產業化;沙區特種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沙區旅游資源開發;沙生經濟植物種植與開發利用;節水灌溉和風能、太陽能利用等。沙漠地區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已初具規模,逐步形成沙漠農業、能源、化工、建材、旅游等產業共同發展的格局,沙漠產業悄然興起。
【標準表述】
[發展沙漠產業的意義]
發展沙漠產業是拓展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空間的戰略選擇。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土地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當前,我國農業用地已接近極限,保18億畝耕地紅線任務艱巨。改造治理荒漠化土地、發展沙漠產業可為中華民族創造新的有效生存空間,是緩解人地矛盾的必然選擇。
發展沙漠產業是利用沙漠地區豐富自然資源的有效手段。
沙區有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和微生物資源,是我國重要的特色農牧業產品生產基地。沙生植物資源具有很強的水土保持及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是發展產業的物質基礎,如沙棘還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及藥用價值;沙柳、梭梭、黃麻等沙生植物具有遏制土地沙化、改良土壤,維護沙區生態平衡等作用;沙柳的熱量和煤相當,可作優良燃料使用;梭梭根部寄生的蓯蓉是一種名貴藥材。沙區有非常豐富的太陽能、風能資源,蘊藏著大量礦產資源。發展沙漠產業,合理開發利用沙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把沙子變金子、把資源變財富、把沙漠變綠洲的防沙治沙新模式,是我國二十一世紀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發展沙漠產業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徑。
我國的沙化土地涉及30個省(區、市)的889個縣(旗),多數集中在三北地區的貧困沙區。多年實踐證明,大規模種植防沙林、實施生態工程效果有限。沙區植樹種草存活率低,往往出現“第一年綠,第二年黃,第三年當柴燒”的現象。由于沙區農牧民無法從生態工程中獲得明顯經濟利益,他們為了生存常常難以顧及生態保護,結果是越墾越窮,越窮越墾。沙區偷牧、夜牧現象依然存在,摟發菜、捕蝎子等嚴重破壞生態的行為屢禁不絕。構筑特色沙漠產業體系,通過沙漠產業反哺防沙治沙,促進生態產業發展,是防治荒漠化、改善沙區生態環境和實現沙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
發展沙漠產業是促進民族團結、鞏固邊疆的重要舉措。
我國沙區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寧夏、青海等西部地區,人口少、面積廣、少數民族集聚,這里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發展落后,現實的產業基礎難以支撐邊疆的繁榮與穩定。發展現代沙漠產業是培育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優勢產業、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實現生態與生計兼顧、治沙與致富雙贏的重要抓手,是增強民族團結、保持邊疆安寧與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