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對策
人民網—人民論壇有許多學者認為,解決大學生村官八大雷人問題的最好方法,是被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的“重慶模式”:重慶在2008年啟動并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時,就通過政策杠桿,創新了相關的解決辦法,即“高校畢業生——大學生‘村官’——公務員——區縣的年輕領導干部”的干部培養鏈條,這已成為“重慶模式”最突出的特色。以“給身份、給待遇、給位置、給空間”的優惠條件,確保前期“引得來、引得好、下得去”,中期“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動”,后期“送得好、有前途”。它集上級重視、政策整合、系統規劃、多渠道轉移、專款保障于一體。這些舉措都極大地促進了大學畢業生志愿到基層服務的積極性,同時亦從機制上完善了公務員培養模式,使之更加科學化、合理化、系統化。中組部部長李源潮也批示:“重慶通過政策杠桿引導大學生下基層工作的做法很好,他們的經驗可推廣”。
(一)搭建平臺,讓村官“干得好”
重慶市設立大學生“村官”培訓基地,實行區縣領導干部、鄉鎮領導班子成員、村“兩委”負責人結對培養制度,幫助大學生“村官”盡快進入角色。選派協議有效期內,每年至少安排一次時間不少于7天的崗位培訓。另外,重慶市財政投入1000萬元設立大學生“村官”創業資金,加大對大學生“村官”創業扶持力度。為了讓下到基層的“村官”干得好,幾大平臺的建立成為“重慶模式”的亮點。
1、搭建學習培訓平臺。目前,全市共設立大學生“村官”培訓基地63個。如重慶市渝北區組織大學生“村官”到西南大學“充電”,業余進修農技推廣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
2、搭建溝通交流平臺。適時召開大學生“村官”工作座談會,聽取大學生“村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情況,聽取他們對縣、鄉、村在管理服務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3、搭建傳幫帶服務平臺。到崗的大學生“村官”都有明確的幫帶聯系人,每人至少有1名領導聯系、2名直接幫帶責任人。
4、搭建工作實踐平臺。各鄉鎮黨委、政府、大學生所在村對大學生“村官”明確布置工作任務、壓擔子,使他們在一線得到鍛煉,在解決實際矛盾中磨練意志,增長才干。目前,重慶市已有18個區縣建立了大學生“村官”創業資金,5個區縣開辟了大學生“村官”創業園。龍眼之鄉豐都縣興義鎮的村官崔杰,運用自己市場營銷專業知識,幫助當地村民打造“心意緣”龍眼品牌,兩個月銷售3000盒龍眼,實現產值68萬元,使村民人均增收1253元。
思考:為了讓村官“干得好”,重慶市通過搭建各種平臺,提升大學生“村官”的綜合素質,讓大學生“村官”參政議政,提高大學生“村官”的政治待遇,使大學生“村官””盡快融入農村工作。鼓勵大學生“村官”在村創業,則是保障“村官”干得好的另一項有力措施。通過創業資金的扶持,加上當地專業大戶的帶領,讓“村官”學習技術和經驗,這樣既減少了資金的投入,還降低了創業的風險,同時發展了農村的產業,實現“村官”和村民雙贏。
(二)暢通“出口”,讓村官“有前途”
1、重慶市萬名大學生“村官”計劃規定:參與公務員考試選派大學生“村官”,服務滿2年經嚴格考核考察合格的,正式錄用為公務員。對錄用為公務員但仍愿留村工作的,給予相應職級待遇。積極推薦大學生“村官”擔任(選任)村“兩委”負責人,把優秀大學生“村官”納入鄉鎮黨政后備干部人才庫。今后市、區縣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補充工作人員重點面向大學生“村官”,比例不低于80%;大學生“村官”工作期滿后,三年內報考市內院校碩士研究生的,初試總分加10分,同等情況下優先錄取。
為解決10000個公務員編制問題,從去年起,重慶市就開始嚴格控編,以保證有足夠名額,消化萬名“村官”的公務員編制。
為避免部分大學生只將“村官”當作跳板,不扎實干基層工作的現象出現,“重慶模式”也出臺了相應的措施。“目前大學生村官是‘村級組織特設崗位’人員,必須在基層踏實干好工作。每年與村干部一樣,得參加‘雙述雙評’考核,即由‘村官’向村民和鄉鎮黨工委作述職報告,同時后者為‘村官’進行評分,‘雙述雙評’中不合格票數超過30%的,當年考核記為不合格。如果有一年考核不稱職,將延期一年進入公務員錄用考察環節。兩年考核不稱職將解除協議。”
思考:“重慶模式”的“出口機制”指向性非常明確,就是要著力為大學生村官的發展營造更良好、更寬松的社會環境,確保他們的“出路”暢通,讓他們能下得去、干得好、有前途。同時也釋放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用人單位從基層一線培養人才的選人用人新機制將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學生“村官”大有可為。大學生“村官”因面臨二次就業而不穩定的問題,在重慶得到了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