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出臺中高考改革方案,2016年起,高考語文分將從150分升至180分,英語則由150分降至100分——“語文提分英語降分”成為此番改革的焦點。我認為,這一舉措提升了語文課程的重要地位,可以設想在高考指揮棒的調控下,語文教育“邊緣化”的狀態將有望緩解。
無論是“小升初”還是中考,選拔優等生的標準首先是數學,其次就是英語。中考中有個不成文規定,兩個考生分數相同,數學分數高的優先,數學成績也相同再看英語,反正沒有語文的份兒;在“小升初”中含金量較高的一些證書,往往是奧數競賽的獲獎證書和各種英語等級考試的證書,語文的成績很少被看重。這種選拔的導向,造成了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對于語文課程的輕視,經常聽說有孩子課外報班補數學、學英語,很少有家長愿意掏錢讓孩子學點文學課。語文之所以被“邊緣化”,據說是因為提升效果不明顯,再有是在選拔人才時不像數學和英語考試那樣容易拉開檔次。說白了,是教育功利化、實用化的一種體現。
作為母語的語文遭此冷遇,后果其實很嚴重。認為不僅會給孩子造成傳統文化的缺失,更直接影響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一些大學畢業生,卻連個小信息都寫不好,連一篇簡單的古文都不知所云。許多所謂高材生雖然專業知識很精深,但由于人文基礎知識的缺失,直接影響了心靈的發育與完善,帶來溝通障礙和情感脆弱等人格危機。
可見,語文教育并不是認識幾個字詞,寫一篇作文那么簡單,涉及對歷史、哲學、藝術等相關領域的知識積累和對各種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升,是基礎的基礎,實在不應忽視,反映在高考分數上,也的確應該有所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