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記者從4日召開的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獲悉,會議審議通過了《廣州市來穗人員融合行動計劃(2016—2020年)》,計劃用5年時間,探索破解中國超大城市大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難題的實際舉措,力爭全面實現戶籍和非戶籍人員的融合融入。
【標準表述】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流動人口數量急劇增多,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然而,隨之而來的諸多問題也不容忽視,不容樂觀的社會保障現狀、醫療衛生服務供給不足、流動子女就學難等矛盾日益突顯,究其原因,根本上還是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社會發展不公。
【具體措施】
首先,政府應該建立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針對流動人口進行系統、全面、細致、科學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運用現有的醫保、養老和商業保險體系,承接對于流動人口的保障義務。
其次,應針對農村現代化與城鎮化做好相當的權益配套措施。在積極推進和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進程中,積極探索和逐步取消束縛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二元制結構”,放開戶籍限制,采取社會保障卡或異地自動登記制度,使流動人口可以簡便、快速的融入流入地,與當地市民同享社會發展之成果。
最后,應加強教育引導,強化市民認同感,消除歧視觀念,以期營造有利于社會融合的和諧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