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新理念之一,強調“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自然規律、歷史規律的深刻認識,為我們提供了面向“十三五”、引領新常態的重要方向指引。
南平是閩江之源、福建的生態屏障、國家級的生態示范區。綠色生態是南平最響亮的品牌、最寶貴的財富、最大的后發優勢。“十三五”時期,我們要圍繞打造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的既定目標,加快把綠色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著力在綠色發展中創優勢、增動力、加速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南平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梳理確定了食品加工、旅游養生、竹產業等“5+3”產業和特色現代農業,作為重點培育的主導產業,產業規模不斷做大,發展效益加快顯現。“十三五”時期,我們要堅持不移地把綠色產業作為區域經濟的主導,加快構建具有特色規模優勢的綠色產業體系,添加更多“綠色動力”、釋放更多“生態紅利”。
一是把最具競爭優勢的產業做強。南平的現代農業、旅游養生等產業,與生態資源和環境質量關聯度、依存度高,也符合人們追求綠色、健康、安全生活的消費理念。我們要順應趨勢、緊跟熱點,加快推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借助電商平臺和現代物流,以綠色安全的農產品搶占市場、打響品牌,打造綠色產品輸出地;發揮武夷山“雙世遺”品牌優勢,大力發展多樣化的旅游產品,特別是把健康休閑養生作為旅游發展的重要方向,讓更多的游客愿意來、留得下、玩得好,打造全國旅游承接地。
二是把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做大。南平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豐富,發展食品加工、竹產業、生物產業的條件得天獨厚,這些產業也有著旺盛的市場需求,具有沿海地區難以復制的比較優勢。我們要借助資源優勢,加快打造一批龍頭示范企業和標準化種植基地,推動產業鏈向精深加工延伸,推動產品向高附加值延伸,打響武夷區域品牌,盡快形成特色規模優勢。
三是把具有一定基礎的產業做優。五中全會提出“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南平是福建的老工業基地,有著機電制造、新型輕紡等一批傳統產業,也已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技術積累和人才支撐。我們要鼓勵企業加強節能改造,推動入園發展,促進集中集控、清潔生產;引導企業加快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推進技術產品營銷管理等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做好做優。
綠色發展的根本立足點在于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們要嚴守生態底線紅線,做好“加減乘除”法,進一步保護好南平的綠水青山。
“加法”,就是持續加強森林資源培育管控,控制林木采伐,推進造林綠化,實施生態修復、植被恢復、水源涵養等工程,不斷鞏固提升南平的生態優勢、資源優勢。
“減法”,就是嚴把項目準入關和排放總量關,嚴控礦產資源開發,采礦權到期不再續批、新的采礦權原則上不審批,逐步淘汰小木材加工等企業,從源頭上實現能源資源消耗的減量化。
“乘法”,就是積極推進國家節能減排、循環經濟、低碳城市、水生態文明城市等示范試點建設,研究用好“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有償使用及交易”等政策,推動生態產品市場化,放大生態資本效應。
“除法”,就是下更大力氣防治水、大氣、土壤污染,持續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水土流失和流域環境綜合整治,總結推廣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有效機制,讓南平的山更青、水更綠、空氣更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