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是一個萬民同歡、普天同慶的日子。節日里,中國人崇尚禮尚往來,也深知“來而不往非禮也”。而近年來,“禮”卻被附加了種種利益關系,異化成了交易。人們為某種關系,借節日之名,行行賄受賄之實,甚至在中央的三令五申之下,也仍屢禁不止。這不僅沖淡節日的本義,也敗壞了社會風氣,滋生了腐敗行為。 積極引導理性送禮,回歸節日本真,成為社會群眾的普遍心聲。
送禮本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之一,但違背聯絡感情的初衷卻是不正常的。而這種不正常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部分政府官員的不良導向,送禮風氣的風靡和社會監督的缺位或不力,再加上法律在節日送禮方面的規定不夠完善,“送禮辦事”變得肆無忌憚。立足當前,理性送禮是倡導勤儉簡樸、營造良好社會風氣的前提,是國家反“四風”的要求,是走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應采取以下措施,徹底鏟除滋生諸如“送禮辦事”的土壤,真正回歸親人團圓的節日本真。
樹立領導干部率先垂范的形象,營造風清氣正的節日氛圍。周恩來作為開國總理,面對家鄉淮安縣人民托送的家鄉土特產,就率先地做好了典型帶頭作用。一是不留情面,堅決拒之門外,二是對領導干部警示教育。而當今的送禮潮流之所以如此洶涌,就在于部分官員的“上行”,群眾的“下效”。因此,官員應自覺遵紀守法,保持為官之德,以陜西“表哥”為鑒,杜絕只求排場不講使用的送禮之風。干部帶了頭,群眾有了盼頭,勤儉節約之風自然而成,奢侈送禮也自然消停了。
加強社會監督,把權力關進籠子。清朝康熙年間,朝廷就為整頓春節送禮腐敗歪風,各大小官員門前都貼有禁止送禮公約。但卻由于監督不力,送禮風仍盛行。通過媒體曝光、設立舉報窗口等形式,對當前社會上元旦春節等節日期間公款購買、贈送年貨節禮等違規違紀或其他奢侈送禮行為進行舉報與曝光,增強公眾監督的主動性和有效性,填平監管上的空隙和盲點。這不僅有利于打擊腐敗行為,肅清社會不正之風,督促官員或百姓理性送禮或收禮,回歸節日本真,更是民主政治的一種彰顯。
完善相關的反腐的法律法規,切實打擊節日腐敗行為。針對節日送禮風,國家相關部門還應迅速出臺類似”八項規定”的法律條例,明確規定公務員招待不得提供魚翅、燕窩等高檔菜肴與野生保護動物制作的菜肴,禁止公款購買煙酒等,給公款送月餅、送節禮戴上了“緊箍咒”。對踏入“禁區”與“雷區”的領導干部,要依法嚴懲,以堅決抵制“四風”,遏制錢權交易的腐敗行為,堅決剎住中秋節等節慶公款送節禮、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費等不正之風。
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親人好友聯絡感情的一種表達方式。應立足當前,通過積極引導理性送禮,既杜絕送禮奢侈“送禮潮”,又規避了送禮焦慮癥,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又切實享受和分享了節日的快樂。如此,官員操心民生,關心發展,學者為學術愁腸百結,學生想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國力將蒸蒸日上,和諧社會將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