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熱點】
2016年3月有媒體報道,北京放開小區停車收費政府定價后,某小區的停車費由每月150元暴漲至500元,甚至還有小區漲價到1000元。“買得起、停不起、傷不起”,漲價背后的公眾普遍性焦慮值得關注。
【深度解讀】
“住宅小區停車服務”不再實行政府定價,改為市場定價。這一價格改革的初衷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促進相關服務行業發展”,這無疑值得肯定。也就是說,價格放開后,可以吸引更多社會資本來建設、經營停車場,既有望緩解“停車難”問題,又可通過市場競爭促使價格回歸合理水平。
良好的初衷遭遇到了一個現實問題,這個問題緣于小區停車的特殊性:人們住在哪個小區,一般就在哪個小區停車,購買停車服務時不大可能“貨比三家”,即沒有太大選擇余地。這樣,小區停車位就形成了一種“自然壟斷”,隔壁街區縱然有較便宜的停車場(位),業主們往往也被迫接受本小區停車位的高價,開發商和物業因此有了漲價的底氣--說是市場定價,但市場競爭并不存在,業主們沒有充分的選擇權,于是變成了壟斷者單方面定價。
【措施對策】
小區停車費,放開并非放任不管,如何平衡放與管,其實又回到了“市場之手”與“政府之手”的協調問題上。在放開小區停車費定價一事上,“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與“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一樣不可缺失。
縱觀世界各國實踐,對于日益擁堵的城市而言,光靠市場化漲價的“一招鮮”,已經不能有效治堵,只有多管齊下,多方發力,才能給城市車輛找到滿意“泊位”,才能形成城市交通發展的良性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