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快速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以及剩余勞動力轉移加快,進程務工的農民工數量逐年增加,城市流浪兒童數量也逐漸增多。11月15日,貴州幾個流浪兒童因在垃圾箱中生火取暖而喪失了年輕的生命,流浪兒童不斷走向流浪是社會的悲哀、社會穩定的隱患,更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與中國夢的實現,因此,讓流浪兒童不再流浪,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解決的難題。
當前,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了流浪兒童問題的產生?一,勞動資源大規模遷移,留守兒童在家無人看管,留守兒童輟學率上升,或因為家庭問題,大部分留守兒童親情缺乏;二,政策制度不完善,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城鄉分治的戶籍制度限制;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不完善。
解決流浪兒童問題要從一下方面著手:
一,集合政府、民間組織、家庭和學校之力關愛流浪兒童。避免流浪兒童失學,呼吁政府,民間組織,家長和學校四方都要介入。平常應多與孩子溝通,民政局應開展城區范圍巡查,發現流浪兒童及時實施救助,并對流浪兒童進行登記,建立檔案。
二,開展流浪危害性教育與法制教育。幫助流浪兒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聯系大學、醫學院等定期為流浪兒童進行心里測試、心理輔導和行為矯正。讓流浪兒童接受教育,提升知識儲備。
三,形成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完善的自知互助形式關心留守兒童的成長,讓留守兒童享受社會的溫暖。完善基本的公共服務,家里流浪兒童收容所。
四,政策制度不完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依法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將流浪兒童義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并建立兒童輟學應急防范機制。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制定可供依據的制度規范。
五,加強社會責任感。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希望,關乎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流浪兒童是社會的弱勢群體。需要社會的全力參與。通過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全社會形成聯防聯控機制。有效避免出現流浪兒童喪失生命的慘劇。讓流浪兒童不再流浪,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生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意。
簡評:
考生能夠按照申論寫作”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來布局謀篇,體現了考生對申論寫作有一定的了解,但仍存在以下方面需考生注意:
第一,分析問題不到位。考生的原因分析都是從政治政策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的,考生還應該從社會因素的角度來進行分析,指出流浪兒童得不到救助不僅是政府的責任,還體現了社會救助的失靈,人性的冷漠,建議考生還從這一角度來加以完善。
第二,論述措施缺乏有效整合。如針對考生論述措施的第三段和第四段,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即時對相應政策的完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也是屬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體現,所以建議考生加以整合;另外,針對論述措施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開展流浪危害性教育與法制教育”屬于政府加強行政職責建設的措施內容,建議考生將其與第一段政府加強對流浪兒童的關愛的內容進行整合。
第三,論述措施的角度不全面。解決流浪兒童問題的關鍵在于平衡城鄉間、區域間的經濟差距,避免大規模的人員流動,造成留守兒童問題,所以考生還應該指出政府應該大力發展農村及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實現本地就業,從而避免留守兒童的出現,這也將大幅度的減輕流浪兒童問題。第四,缺少結尾。申論的結尾是申論寫作必不可少的部分,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考生應該在最后結合相關行政理念(如構建和諧社會等)來論述解決流浪兒童問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