畹町小學概況
畹町小學位于中緬交界美麗的畹町河畔,是祖國西南邊陲教育的一顆明珠,學校始建于1946年,當時稱畹町保國民學校(私立初級)小學。1952年2月潞西縣人民政府派教師接辦為公立小學,定名為畹町人民小學校。1992年,發(fā)展到12個班,1998年被定為云南省二級乙類學校,是畹町鎮(zhèn)(城區(qū))唯一的一所完全小學。2014年有12個班級,學生565人,專任教師29人,職工2人。
畹町小學是一所有著60多年辦學歷史的學校,原校址位于國防街文化巷6號,占地面積6.8畝,有教學樓2幢,總建筑面積4166平方米。2009年9月學校由國防街文化巷6號搬遷到畹江路龍山巷2號,新學校規(guī)劃占地面積 2.7公頃,目前教學樓建筑面積2920.6 平方米,廁所建筑面積106.48平方米。
畹町小學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教書育人,五育(德、智、體、美、勞)一起抓,逐步形成了 “團結奮進、求實創(chuàng)新”的校風。學校始終把德育擺在首要位置。德育工作注重“務實不務虛”,圍繞“生命教育是基礎,生存教育是根本,生活教育是目標”,把“三生教育”貫穿于德育工作始終。學校堅持對學生進行“五愛”、“四有”教育,把《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運用貫穿于教育教學中,在校內開展爭創(chuàng)文明班級活動。同時,學校以畹町厚重的歷史和人文優(yōu)勢,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全體師生在畹町橋頭舉行升旗儀式、到南洋機工紀念碑開展祭奠和植樹種草等活動。
學校重視教學改革,一直以來,學校認真貫徹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積極探索我校創(chuàng)新管理的新路子,創(chuàng)新科學發(fā)展機制。認真研究制定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制定學校章程;完善學校管理手冊,使學校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學化、規(guī)范化和民主化。20世紀70年代,學校開展過“三算結合”的數學教學實驗,1986年開展“注音識字提前讀寫”語文教學改革實驗,教師遵循實驗原則進行教學,經過努力,實驗班學生在閱讀、寫作、識字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03年學校在全區(qū)首先參與實施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2013年學校積極申報和參與德宏州第二批教學改革實驗學校建設。
在學校安全管理上注重“常抓不懈”,層層簽訂安全管理責任書,把安全工作分解分細到每一位教職工,建立和完善創(chuàng)建學校的運行機制,加強安全管理,制定應急預案。
學校本著立足現實,加強常規(guī)管理,科學施教,科研興校,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通過教師政治學習、互教互學,業(yè)務攻關、互聽課,說課、集體備課、老青同上一節(jié)課、移植課、課題申報等多種教研活動使青年教師不斷成長起來,如今學校40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占75%,有著一支嚴謹治學、甘于奉獻的教師隊伍。
積極探索,勇于開拓,學校自1989年9月以來分別對班級、學生以及教職工進行量化管理與考核、對學校財產的管理實行承包到班、組、個人的學校財產承包責任制。學校在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保證教學的情況下開設了“興趣+特長”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
多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教育局領導關心重視下, 2006年以來學校被授予“新一輪民族貧困地區(qū)中小學教師綜合素質培訓項目先進集體、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有效推進區(qū)域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與實驗工作先進集體、云南省家長學校示范校、云南省文明學校、德宏州“兩基”迎國檢先進集體、關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依法治校示范校 、德宏州綠色學校 、常規(guī)管理先進學校、師德先進集體、德宏州文明單位、畹町開發(fā)區(qū)十大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今后,我校全體教職員工將團結一心,以人為本,開拓創(chuàng)新,誠信育人,不斷探索,積極進取,博采眾長,創(chuàng)新管理,求真務實,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實施“課堂質量工程”,努力創(chuàng)建平安和諧校園,辦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