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31日,重慶市2009年選派“大學生村官”工作報名截止,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40733名大學生爭奪2500個“村官”名額。而在去年初,我市首次招錄選派大學生到行政村任職時,報名人數為8062人。
數字飆升的背后,固然有就業壓力日趨增大等因素,但同樣反映出重慶這項工作成果初顯。
政策杠桿 撬開統籌城鄉人才新通道
去年12月13日,我市在清華大學舉行“重慶市緊缺人才專場招聘會”。招錄“大學生村官”的招聘臺前人頭攢動,有上百名本科、碩士生咨詢。
清華大學碩士徐洋、譚雪峰都到場報名。二人表示,經過了解比較,重慶選派“大學生村官”的政策科學務實,更具吸引力。
“重慶在選派大學生‘村官’這項工作中,注重運用政策杠桿的導向,采取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人才主動流向農村,開辟統籌城鄉人才的新通道。”市委組織部有關人士說。
一直以來,人才“下不來、待不住”是農村基層最大的心病。盡管國家曾先后推出“志愿者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特設教師崗位計劃”等,都涉及選派大學生服務基層,但因服務者待遇、編制等大相徑庭,發展預期不明朗,導致大量人才流失。
在制定“大學生村官”計劃時,重慶便明確了就業“兜底”、保障待遇、提供發展平臺、暢通出口等關鍵舉措,解決了大學生下鄉最大的顧慮。
經了解,從去年起,全市就開始嚴格控編,以保證有足夠名額,消化萬名“村官”的公務員編制。
為引導人才流向偏遠地區,我市還明確規定,選派到市級貧困村連續工作4年的,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拔進入鄉鎮領導班子。
“政策制定非常人性化,甚至規定可以為選派到市級貧困村工作的大學生代償國家助學貸款利息。”一名考生為此十分感動。
現任大渡口區八一村黨支部副書記的陳宇,曾是該區2006年試點時招錄的大學生“村官”。他坦言,計劃中規定“大學生‘村官’任職滿兩年后,經考核合格可被直接錄用為公務員”,讓他吃了顆在基層安心工作的“定心丸”。
曾經擔任過西部志愿者的北碚大學生“村官”劉玉幸回憶,“第一次拿到薪水時非常吃驚,工資600元,津貼1780元,比村干部還高。”劉玉幸說,“就憑這待遇,不好好干簡直對不起老百姓。”
“市財政6年拿出5億專項資金,表明重慶要吸引新一代人才下基層的決心。”市委組織部有關人士說。
制度設計 為人才成長搭建良好平臺
2月12日,渝北區召開全區2009年農業農村工作會。和往年不同,這次會議擴大通知到218個村的村支“兩委”負責人,首批46名大學生“村官”也悉數到場。
“大學生下去不是做樣子、走過場,得讓他們真正參與各種基層事務,學本領,增見識,長才干。”渝北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廖強說,除了重大會議讓他們參加,區里還為他們安排了為期一周的專題培訓,請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優秀村干部介紹講解全區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產業布局、農業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以及基層工作經驗,要注意哪些具體問題等。
廖強說,到崗的大學生“村官”都明確了對口科室和聯系人,“也可以說是他們的就業指導老師,隨時隨地都可以請教。”他還透露,今年渝北區將組織大學生“村官”到西南大學“充電”,接受更專業的“三農”知識培訓,70%的費用由區里報銷。
為了讓大學生“村官”盡快熟悉環境,轉換角色,我市設計出臺了系列制度,將到村大學生納入市、區縣兩級干部教育培訓計劃,市級調訓比例每年不少于20%,建立健全了區縣、鄉鎮、村三級培養責任體系,確保每人至少有1名領導聯系、2名直接幫帶責任人。目前我市正研究設立市、區縣兩級“到村工作大學生創業資金”,為大學生“村官”創業提供無息或低息貸款。
完善考核 健全激勵擇優“出口機制”
長期關注基層組織建設的市委黨校教授、黨建專家蘇偉,高度肯定我市在全國率先提出的到村大學生兩年后錄用考察辦法,即招錄市、區縣(自治縣)公務員時,面向具有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大學生招錄公務員的比例不低于60%,2010年后不低于80%。“這一政策導向,確保大學生下鄉既有‘源頭活水’,又有‘合理出口’,對接續城鄉人才之間長期存在的‘斷橋’意義重大。”
市委組織部有關人士介紹,“大學生村官”計劃旨在真正培養造就一支有基層工作經驗、與老百姓有感情的黨政干部后備人才隊伍,而不至于成為某些人功利性的“鍍金”跳板。為此,計劃的“出口機制”也細化了考察指標。
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分別由鄉鎮黨工委和區縣組織、人事等部門負責。參照公務員錄用辦法,實行百分制考核,得分達到60分以上才正式錄用。
此外大學生“村官”每年還需進行“雙述雙評”,即由“村官”向村民和鄉鎮黨工委做述職報告,同時后者對“村官”進行評分。“雙述雙評”中不合格票數超過30%的,當年考核記為不合格。對年度考核中有一年不合格的,延長留用一年。
重慶建立“大學生—‘村官’—公務員—黨政領導干部”的干部培養鏈的創新探索,得到多位中央領導的肯定。溫家寶總理在“關于重慶市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調研報告”上批示:要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指導、組織和服務工作,注意總結和運用已有的工作經驗。中組部部長李源潮批示:“重慶通過政策杠桿引導大學生下基層工作的做法很好,他們的經驗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