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考試內容及要求
《世界通史》是歷史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考生必須掌握其主要內容。按照教育部關于歷史學專業課程設置的要求,結合本校多年來歷史學教學的實際,本大綱要求考生必須掌握以下重點內容。
1. 世界古代史
埃及古王國時期的君主專制、阿卡德王國、古巴比倫王國、哈拉巴文化、克里特文明、新王國時期埃及王權與神權的關系、荷馬史詩、梭倫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亞述帝國、波斯大流士改革、希波戰爭、早期佛教、種姓制度、亞歷山大帝國、古羅馬共和國的建立和發展、羅馬平民與貴族的斗爭、羅馬的擴張、羅馬帝國的建立與繁榮、羅馬帝國的衰亡、日本大化改新、鐮倉幕府、戒日帝國、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的形成、查士丁尼的統治、法蘭克王國和查理曼帝國、西歐的封建莊園和農奴制度、封君封臣關系、教權與王權的斗爭、蒙古帝國的建立及其影響、莫斯科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英法王權的強化、英法百年戰爭
2.世界近代史
新航路的開辟及影響、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侵略、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人文主義者、宗教改革、英法專制制度的形成、尼德蘭革命、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重新統一日本、17世紀英國革命、1688年光榮革命、三十年戰爭、“開明專制”、彼得一世和他的改革、西歐的啟蒙運動、德川幕府、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帝國、荷法英的早期擴張與西方世界優勢的形成、北美獨立戰爭、聯邦憲法、法國大革命、拿破侖、維也納會議和神圣同盟、19世紀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英國工業革命及工業革命的擴散、憲章運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英國1832年改革、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美國內戰與南方的重建、第二次工業革命及其特點和影響、19世紀后期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趨勢、社會立法和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潮
3.世界現代史
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美國和日本的崛起、日俄戰爭、三國同盟、三國協約、巴爾干戰爭、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四月提綱》、布列斯特和約、巴黎和會、凡爾賽體系、華盛頓會議、華盛頓體系、國際聯盟、1926年帝國會議、法國尋求安全的措施、魏瑪共和國憲法、魯爾危機、啤酒館暴動、墨索里尼與意大利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日本的協調外交、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洛迦諾公約》、《非戰公約》、蘇聯的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非暴力運動、192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廣田弘毅內閣與“國策基準”、綏靖政策、羅斯福新政、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亞與英法的綏靖、1936年德奧協定、慕尼黑協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東方戰線、不列顛之戰、莫斯科戰役、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斯大林格勒戰役、 珍珠港事件、開羅宣言、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的重大影響、布雷頓森林體系、雅爾塔體系、聯合國、五國和約、美國對日本的占領與改造、美蘇冷戰的興起、杜魯門主義、柏林危機、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美國在亞太地區軍事體系的建立、蘇聯的“安全帶”政策、華沙條約組織、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運動、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朝鮮戰爭、艾哈德的經濟改革、艾德禮政府福利國家建設、杜魯門公平施政、艾森豪威爾主義、蒙巴頓方案與印巴分治、亞非會議、不結盟運動、布拉格之春、肯尼迪政府的對外政策、古巴導彈危機、歐共體的成立、戴高樂主義、聯邦德國的新東方政策、肯尼迪的“新邊疆”、約翰遜的“偉大社會”、二戰后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
Ⅱ、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本課程為閉卷考試,試卷共有四種題型:填空題(10%)、名詞解釋(30%)、簡答題(40%)和論述題(20%)。其中,世界古代史約占20%,世界近代史約占40%,世界現代史約占40%。
Ⅲ、參考書目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六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Ⅳ、題型與示例
以下題型供考生參考,若無重大變化,正式考試的題型將采取此形式。
題例
一、填空題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______在波斯尼亞首府_______被刺殺,這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費迪南大公、薩拉熱窩)
二、名詞解釋
“門戶開放”
答:“門戶開放”是19世紀末美國政府針對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提出的對華政策。美國國務卿海約翰于1899年9月6日訓令美國駐英、德、俄、法、日、意六國公使,向各駐在國政府提出這一政策照會。它的主要內容是:在整個中國范圍,列強都有進行貿易的權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機會平等。不論是在哪個列強的勢力范圍內,不論是否在中國內地或沿海地區都實行這個原則。它標志著美國已經形成自己獨立的侵華政策,是美國侵華行動的“里程碑”。
三、簡答題
簡述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答: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獨立運動高潮。英國殖民當局采取鎮壓政策,制造了“阿姆利則慘案”。1920年,印度國民大會黨通過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改變大戰期間同英國合作的態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以取得印度的自治。
不合作運動的措施包括:印度人放棄英國殖民當局給予的頭銜和名譽職位;對英國人的立法機關、法院和學校實行普遍抵制;號召家家戶戶恢復手工紡織和抵制英貨;逐步進行抗稅斗爭。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到1922年,由于群眾斗爭突破了非暴力的限制,甘地和國大黨決定停止這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使印度的民族反帝運動走向低潮。
四、論述題
論述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的主要表現、特點及影響。
答:(1)危機的爆發與表現:1929年初,波蘭、羅馬尼亞等東南歐國家最先出現經濟危機的征兆。9月,美國的股票市場出現下跌的現象。10月24日,股票市場出現空前的大拋售,成為這次危機爆發的信號。到11月中旬,紐約交易所全部有價證券貶值50%,折合損失260億美元,股市崩潰,信用破產。
經濟危機很快席卷美國,不久擴大到加拿大、德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國,并波及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發達國家,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這次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了40%以上。危機遍及工、農、商、金融等各行各業。資本主義各國的失業率分別高達30%到50%,失業工人達3000多萬,幾百萬小農破產,無業人口顛沛流離。農產品大量“過剩”,糧食價格下降速度大大加快。為了維持農產品價格,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農產品。
(2)特點
第一、來勢特別猛、破壞性特別大。
第二、持續時間特別長。從1929-33年經歷5個年頭,危機結束后經濟持續蕭條。
第三、范圍特別廣。美國、德國、英國等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第四、農業危機、信貸貨幣危機與工業危機同時并發,相互影響。
第五、危機終止后進入特種蕭條,只有少許的活躍和回升,還沒有進入繁榮期,1937年又爆發了新的危機,與以往“危機-蕭條-復蘇-繁榮”四階段的往復循環不同。
(3)影響
首先,生產力遭到空前破壞。設備、農產品被銷毀。
其次,嚴重的危機大大激化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勞資矛盾、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第三,危機打破了戰后建立起來的賠款制度和債務關系。德國為防止金融體系崩潰,要求取消賠款。美國擔心自己在德國的投資和貸款安全,支持德國的要求。1933年協約國賠款會議宣布廢除賠款,這就打亂了各國債務關系。法國宣布停止向美國償還戰債,英國等美國的其他債務國也效法法國,從而更加加劇了國際金融的不穩定性。
最后,危機導致國際格局的急劇變化,帝國主義國家探尋著不同的擺脫危機的途徑。
更多信息請查看美術高考培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