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目前擁有考古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專門史、旅游管理兩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旅游管理、歷史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民族學、文化產業管理5個本科專業。其中,旅游管理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省級特色專業、省級本科人才培養基地、國家民委評估的優秀本科專業和學校示范建設專業;歷史學是四川省特色專業、四川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學院現有本科生、碩士生1400余人。教職工4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15人,講師23人,博士17人,在讀博士研究生6人,專業教師中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占90%。學院設有旅游與城鄉規劃研究設計院、旅游策劃研究中心、世界遺產研究中心;擁有旅游規劃資質;學院建有1200余平方米的民族特色鮮明的旅游管理綜合實驗室。校企合作建立的馬瑞卡國際酒店·物業管理學院掛靠在學院。學院同全國各地旅游、文博單位建立了密切的業務聯系,為學生的專業實踐和就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學院教師近五年來主持或參與主研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50余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與教材20余部,完成了地方政府或旅游景區等企事業委托的旅游規劃、策劃項目,以及文化事業發展規劃50余項,經費達1000多萬元。
201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十一·五”期間支持旅游業發展先進單位稱號,2013年經國家旅游局審批,成為國家西部旅游人才培訓基地·骨干導游、講解員培訓示范單位和民族地區旅游人才培訓示范單位。
旅游管理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合現代旅游業發展需要,具備較高的現代管理理論素養和系統的旅游管理專業知識,具有人文素質、國際視野、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能在各類旅游相關企事業單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機構等從事經營、管理、策劃、咨詢、服務等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主干課程:旅游學概論、旅游經濟學、旅游規劃和開發、旅游市場營銷、旅游心理學、酒店管理概論、旅行社管理、旅游財務管理、現代服務業管理、旅游商務英語等。
學制學位:學制四年,畢業合格者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歷史學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歷史學基本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國家機關、新聞出版、文教事業以及各類企業單位或領域從事研究、教學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歷史學科復合型人才。
主干課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世界當代史、史學概論、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歷史地理、外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國際關系史、日本史、世界文化史、兩次世界大戰史等。
學制學位:學制四年,畢業合格者授予歷史學學士學位。
文物與博物館學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文物學、博物館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能在政府文物管理機構、各類博物館或展覽館、文物考古研究機構以及新聞出版、教育等企事業單位或領域,從事文物與博物館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主干課程: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博物館實務、各主要門類文物概論、文物與考古技術、文物保護管理、考古學通論、中國歷史、世界歷史。
學制學位:學制四年,畢業合格者授予歷史學學士學位。
民族學(文化人類學)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具備系統的民族學理論與知識,能夠運用民族學方法調查和分析問題的實踐能力的人才。本專業學生要有開闊的學術視野,了解相近學科知識和當代學術發展前沿,學生不僅具有在本學科和相近學科領域繼續深造、發展的科學素質,而且能夠成為從事黨政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社會、文化等方面工作,特別是民族、宗教、民政等行政機構管理以及基層民族社區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
主干課程:民族學導論、考古學概論、社會學概論、語言學概論、中國民族志、世界民族志、民族學和人類學史、中國民族史概論、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體質人類學、民族學調查方法
學制學位:學制四年,畢業合格者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文化產業管理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需要,具備較深厚的文化理論功底和豐富的人文知識,具有人文素質、創新意識、廣闊視野、先進理念和社會責任,熟練掌握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企業經營專業知識,文化政策和法律知識,能夠在文化管理機關、文化企事業單位、新聞出版機構、藝術產業機構、文化媒體等部門從事創意、經紀、管理、教育等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主干課程:文化產業管理概論、文化產業經濟學、中國文化史、文化資源概論、公共事業管理、大眾傳媒管理、演藝娛樂經營管理、動漫與數字產業經營管理、影視產業經營管理、文化經紀理論與實務、文化產業政策與法規、現代服務業管理、文化商務英語等。
學制學位:學制四年,畢業合格者授予管理學學位。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