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門類: 工學
專 業 類: 土木類
專業名稱: 建筑電氣與智能化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掌握建筑電氣與智能化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工程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從事與該領域相關的工程設計、工程建設與管理、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電路與電子技術、控制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信息處理技術、通信技術,建筑設備、建筑智能環境學等較寬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建筑供配電與照明、建筑設備管理、公共安全、信息設施與信息化應用、建筑節能等專業知識和技術,接受建筑電氣與智能化系統設計與調試方法的基本訓練,具備執業注冊工程師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能在設計院、工程公司和政府相關部門從事建筑電氣及智能化技術相關的工程設計、工程建設與管理、系統集成、應用研究和開發等工作。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堅定的追求卓越的態度,具有較強的社會服務意識和責任感,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和豐富的人文科學素養,遵守學術道德規范和保證職業誠信。
2.具有從事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工程工作所需的數學等相關自然科學知識以及一定的經濟管理知識。
3.掌握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的基本理論和知識以及土木工程的相關知識,掌握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工程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了解本專業相關技術的發展動態和行業需求。
4.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科學理論,分析并提出工程實際問題方案并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掌握建筑智能化環境需求的分析方法、建筑電氣與智能化系統設計方法和調試技術,具有建筑智能化系統集成的基本能力。
5.熟悉國家在建筑電氣、智能化建筑、建筑節能方面的技術標準、相關行業的政策、法律和法規,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進行產品開發和設計、技術改造與創新的初步能力以及工程設計、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6.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環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的初步能力,至少掌握一門外語,能熟練閱讀本專業外文文獻資料,可進行跨文化環境下的溝通和交流。
7.具有較好的組織管理能力、較強的交流溝通、環境適應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主干學科:
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
核心知識領域:
電路理論與電子技術、電氣傳動與控制、檢測與控制、網絡與通信、計算機應用技術、建筑設備、土木工程基礎、建筑智能環境學、建筑電氣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工程技術基礎、建筑節能技術。
核心課程示例:
示例一:電路理論(88學時)、電子技術基礎(104學時)、自動控制原理(64學時)、計算機原理及應用(48學時)、建筑設備(28學時)、計算機網絡與通信(48學時)、智能建筑環境學(72學時)、建筑供配電與照明(72學時)、建筑電氣控制技術(40學時)、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50學時)、公共安全技術(36學時)、建筑物信息設施系統(36學時)。
示例二:電路理論(90學時)、模擬電子技術基礎(78學時)、數字電子技術基礎(54學時)、自動控制原理(54學時)、計算機原理及接口技術(72學時)、數據通訊及計算機網絡(54學時)、電氣控制技術(40學時)、建筑設備(32學時)、建筑智能環境學(72學時)、建筑供電與照明(72學時)、建筑設備管理系統(46學時)、公共安全系統(36學時)、信息設施系統(40學時)、建筑智能化系統集成技術(30學時)。
示例三:建筑概論(36學時)、電路分析(76學時)、脈沖與數字電路(60學時)、信號與系統(50學時)、線性電子線路(56學時)、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80學時)、非線性電子線路(73學時)、建筑智能環境學(30學時)、電機與電力拖動(40學時)、建筑設備(60學時)、智能建筑概論(24學時)、建筑識圖(24學時)、自動控制原理(64學時)、建筑電氣(65學時)、安全防范系統(42學時)、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工程設計(32學時)、照明技術(36學時)、網絡與綜合布線(54學時)。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金工實習、專業實習、課程實驗(包括課內所含及獨立開設的實驗)、課程設計、綜合實驗、畢業設計(論文)、科技創新等。
主要專業實驗:
建筑供配電與照明實驗、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實驗、公共安全系統實驗、信息設施及信息化應用系統實驗、樓宇現場總線系統實驗、系統集成及其組態編程實驗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就業方向:
建筑電氣工程有關的勘察設計、建筑工程監理、房地產開發、裝飾、咨詢等科研部門、教學單位、企業、公司等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專業教學、經營管理和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工作,并可進入研究生階段繼續深造。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