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傳統與當代社會——中美民俗研究的對話與交流”研究生暑期學校招生簡章
一、主辦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研究所
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院
二、舉辦宗旨
1.推進中美民俗學研究的對話與交流,搭建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平臺,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與學術共同體。
2.拓展民俗學專業研究生的國際學術視野,培養其關注當下的意識與能力,為民俗學學科的發展積蓄力量。
三、舉辦時間
2014年7月21日~7月27日
四、舉辦地點
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
五、課程簡介
進入21世紀以來,中美民俗學的交流日益頻繁。美國民俗學的相關理論,如表演理論、口頭程式理論等被譯介到國內并對中國民俗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近些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運動的不斷深化,中美兩國民俗學界在立足于各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基礎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展開了諸多對話與探索。基于此,本課程將圍繞“民俗傳統與當代社會——中美民俗學的對話與交流”這一主題,邀請中美民俗學者對共同感興趣的相關話題展開對話與討論,以期待進一步推進中美民俗學學術研究的對話與交流。更期待通過這次暑期班,使民俗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生能對中美民俗學研究中的相關議題有整體的認識,并掌握相關的理論與方法;拓展學生的國際學術視野,培養其與學者進行平等學術對話的意識與能力,也即培養學生的研究者意識與能力。相關議題如下:
1.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
2.民俗學的學科屬性及其社會應用
3.民俗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4.中美民俗學研究的個案研究實踐
屆時,主辦方也將圍繞其中的熱點話題安排兩國學者的深度對談。除此之外,本課程還將安排為期1天的田野調查實踐活動,調查由中美兩國師生共同完成。
本課程由6位學者共同授課。其中來自美國的學者2位,來自國內高校的學者4位。課程共36學時,2學分,歷時7天。考核方式為課題報告。
六、師資簡介:
馬克•本德爾(Mark Bender):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東亞語言文學系系主任、教授
張舉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民俗學博士、美國崴淶大學((Willamette University)副教授、美國民俗學會東亞民俗學研究分會(現已更名為“Transnational Asia/Pacific Section”)創始人
陳建憲: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世界民俗學》譯者
彭牧: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民俗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田兆元: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民俗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徐贛麗: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副教授
七、報名要求與學員錄取
(一)凡中國大陸、港澳臺及海外高校以及相關研究機構的研究生(碩士、博士),以及少量有志于民俗學研究的優秀本科生,皆歡迎報名。
(二)報名者請于6月30日之前提交報名表(見附件),并發至haishangfeng@163.com,郵件請注明“暑期學校報名”。
(三)本次暑校將招收正式學員30名。報名結束后,主辦單位將組織專家評審、選拔優異者,于7月7日之前確定錄取名單。錄取名單將在中國民俗學會網站與海上風民族民間文化論壇發布。
(四)學員被錄取后,需全程參與,并在課程結束后一個月內提交課程報告。
八、費用說明
本次暑期學校不向學員收取費用, 主辦方為外校學員提供15元/天的餐費補助,與30元/天的住宿補助(注:華東師大校內招待所每天住宿所需費用為60元/天,如需要,主辦方可協助安排住宿)。學員往返交通費自理。
九、聯系方式
聯系地址:上海市東川路500號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研究所
郵政編碼:200241
聯系人:蘇長鴻、劉慧
聯系電話: 18818563977、18217186072
更多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