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背景:
慶安官員表態被“人肉”下馬后,一些奇怪的現象出現了:記者正常報道活動,卻被合肥網民柴某攻擊為收受黑金后美化警察,給記者造成極大輿論壓力;徐純合一家屬不愿意聘請某律師作代理,就被扣以“被政府收買”的帽子,并被公開曝光于自媒體;一些非常不專業甚至極端的觀點,大行其道……
時事評論觀點:
并不復雜的慶安事件,事實和法律清楚,原因和結果明確,可為什么還會持續發酵?以致形成輿論風暴,掀起陣陣波濤,至今余波未平?
誠然,在慶安事件的輿情應對中,因槍擊事件調查的復雜性,給了“路邊社”“小道消息”以可乘之機,“警察”“開槍”“81歲老人”“3個小孩”等字眼,也為媒體提供了炒點,但“新聞便車”風行、謠言滿天飛,著實讓人吃驚。
網絡空間是公共空間,也應該是一個充滿理性的空間。今天的中國人,每天有數億人接觸網絡。如果任由謠言興風作浪、蠱惑人心,損傷的不僅是網絡生態,還會影響到現實生活。近年來我國下大力打擊網絡謠言、整治網絡環境,網絡空間謠言滿天飛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有一些人心存僥幸,在一些熱點事件中采用模糊手法、打擦邊球,甚至無中生有。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那些造謠者遲早也會像合肥網民柴某那樣,因編造謠言受到法律的制裁。
守住不造謠的底線,還要自覺做到不信謠、不傳謠。如今,自媒體越來越發達,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通訊社,動動手指轉發微博、微信,就會被無數人看到。如果轉發的是謠言,謠言就會像病毒一樣快速傳播。比如在慶安事件中無中生有的“截訪”說。還有所謂的“20萬元的封口費”,本來是村委會看到徐母和3個小孩可憐,出于好心向上級領導及相關部門申請的愛心救助,沒想到卻被個別人混淆成警方的“封口費”加以炒作,而有些人卻不加甄別地隨意轉發、沒有理性地聲討,推波助瀾把這潭水越攪越渾、事兒越扯越遠。現在想想,真相大白后,多少人會為自己的無原則圍觀起哄而懊悔,多少人會為自己的一腔正義被褻瀆而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