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問題是民眾關注的熱點,也是最能讓民眾有“獲得感”的領域之一。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經過努力,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超過4%”。在談到今年教育領域的部署時,李克強總理再一次強調了教育公平,并且把“公平發展”放到了“質量提升”的前面,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到中央對教育,尤其是對教育公平的重視。
一個國家的文明主要體現在政治文明,教育是提高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徑,只有所有人都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機會,全體國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得到有效提高,才可能提高整個國家的政治文明程度。因此,教育公平是制約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世界競爭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第一,受教育機會的不公平。一是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導致受教育機會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投資與負擔模式導致城鄉所占有的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農村在財政政策、辦學質量、教師薪酬、師資力量、師生比方面都遠遠低于城市的水平。這些種種導致了受教育機會的城鄉不公平,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絕大多數孩子沒有享受過學前教育;在升學率方面,農村學生人數與質量都遠遠落后于城市地區學生,農村的文盲率遠遠高于城市。二是在高考錄取方面,許多學校在設置招生比例時,都會偏向于拔高在本省市的招生比例,導致高考成績相同的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在填報志愿時的競爭力不等的情況。
第一,從國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取向來看,要統籌建立和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規,兼顧教育合法權益的平等維護、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權益。第二,在具體政策方面要深化教育制度改革與完善,這主要包括改革與完善高考招生制度、重點中學制度,統籌教育評估體系的科學性、兼顧教育過程的均衡發展,統籌推進發展終身教育的理念兼顧教育結果的充實互補,改變以城市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等來建立公平的教育政策與運行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