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所謂“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
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1月20日發布的數據,在2014年全年經濟增速創下24年來新低的同時,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也出現了連續第三年的下降。據統計,16-59歲的勞動年齡段人口在2014年減少了371萬人,降幅超過了2013年。
【標準表述】
一直以來,人口紅利都被認為是造就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重要源泉。國際經驗也表明,所有的先行國家和地區,都曾經在特定發展階段或多或少地得益于“人口紅利”。1970年到1995年間,東亞諸國超常規高增長中,由勞動年齡人口高比重所做出的GDP貢獻比例高達1/3至1/2。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也大致歸于富有生產性的人口結構優勢。據世行估計,人口紅利的結構性優勢對中國經濟高增長的貢獻度達到了30%以上。
人口紅利從來不是永久性的增長因素。未來十年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將會逐步衰減,勞動力供給增速下降、勞動力成本提升,整體經濟進入了生產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階段。人口紅利消退使人口結構面臨老齡化的風險。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減少會導致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使老齡化撫養率增高,養老模式面臨“多養少”到“少養多”的變革,人口結構面臨老齡化的風險。而人口結構的變化對社會服務、城鄉差異、社會政策等帶來更多的考驗與風險。
【具體措施】
一、轉變增長模式,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方面進行主副業剝離,實現產業的升級與轉移,加快對出口導向增長模式的改革,探尋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加大科研和技術創新,從依靠低技術勞動力轉向依靠技術與產品創新,從而帶動生產率的提高。
二、健全良好的人力資本投資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據市場經濟運作中的 “投資主體與收益主體的一致性和排他性規則”,構建人力資本投資與回報的合理機制。
三、加強教育培訓投入,增強勞動力的自主創新能力。與人口結構轉變步伐相適應,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走自主創新之路,提升各行業各人員技術攻堅與創新能力,加大現代職業教育投入,以高技術人才優勢與創新驅動戰略帶動企業與國家經濟發展,使現有勞動力由數量型走向質量型的發展軌道。
四、加快改革戶籍制度,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使農民工在城市安定下來;加快建立起覆蓋全體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從健康層面提高全民身體素質,使老年人從“少養多”的負擔變成社會發展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