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肉夾饃、賣菜、賣米粉,這些本都是小商小販的生意,最近卻吸引了名校學子、名企員工等高學歷人才加入:薪酬優厚的IT人賣起了肉夾饃,自號“西少爺”;社會學專業畢業生辭職做起了“青年菜君”;法學碩士離開高檔寫字樓轉而賣米粉,創辦了“伏牛堂”……當前,一些高學歷人才擺路邊攤引起了社會上的議論,提出“這會不會是人才的浪費”的質疑。
為什么大學生、研究生擺路邊攤會受到如此多的關注?究其原因,是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傳統觀念影響,形成了讀書求取功名的官本位思想。雖然我們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實際情況卻是在心里還是把職業分成了三六九等。人們始終覺得,隨著學歷的提高,從事的工作也應該更“高大上”。所以,高學歷者一旦從事一些不需要高學歷的工作時,往往會被認為是人才浪費。這是就業觀念上的偏見。其實,學歷只是學習經歷,是個人成長和修養的過程,并不意味著要從事某些固定的職業。
“西少爺肉夾饃”其實也并不是簡單的路邊攤,而是將自己定位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像手機系統不斷更新一樣,不斷“迭代”自己的產品,研究開發新的口味。同時研究給外賣車置入定位設備,讓送餐更可控。“西少爺”體現了互聯網的迭代思維。
事實上,以小商小販為代表的服務行業,蘊藏的潛力遠未被挖掘,而高學歷人才中的佼佼者,往往代表著學歷的積淀與經歷的積累,尤其是創新性的思維方式和舉措,帶來的也許不僅是一家店的火爆,也許是一個行業的新突破。
由于高學歷人才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有互聯網時代的思維方式,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只要勇于創新,舊產業也可以注入新鮮血液,小生意也可以成就大事業。不管賣肉夾饃、賣菜、賣米粉,還是其他,只要用心經營,用自己新的理念,都可以開創一片新的天地。
高學歷人才擺路邊攤,政府應該給與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優惠,給他們更多的學習和培訓的機會。給他們一個合法的身份,以示肯定他們的做法,鼓勵他們為服務業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