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4年10月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4)》。報告指出,商業行業、公共事業單位、社會信任、社會團體、對政府部門等五大類機構信任水平全面上升。
【標準表述】
隨著現代社會的演進,社會心態問題日漸凸顯,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予以高度關注的問題。“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確實,我國社會這些年來的發展實踐表明,健康的社會心態能有效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不良的社會心態則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困擾,甚至拖后腿。培育健康的社會心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一項艱巨而又緊迫的任務。
在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背景下,生活壓力加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另一方面,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單位社會已趨終結,而填補單位社會支持功能的公民社會卻未見雛形。社會學認為社會支持是一個可以運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對社會弱勢群體進行無償幫助的社會網絡。在惡性壓力下如果得不到社會支持,個體會產生無助感、絕望感,產生心理問題或出現極端消極行為。
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們深知,社會心態不是憑空產生的,健康的社會心態不可能僅僅在期望中生長,在口號中形成。消除不健康社會心態滋長的環境,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才是培育健康社會心態的根本大道。
【具體措施】
一、通過建立公民、企業和其他組織的誠信系統,通過有效的獎懲措施,強化公民和組織的誠信行為,逐漸建立人際信任和組織信任。提高公共權力運行的透明度,約束和規范公共權力執行,嚴格問責失信的公共權力執行者和組織,提高公共權力機關的公信力。嚴厲打擊個人和組織的欺詐行為,逐步重建社會信任。
二、從制度層面建立解決社會矛盾和沖突的規則,落實責任部門徹底解決累積的問題。建立了解和研究社會心態的系統,時刻關注社會心態的變化,及時發現存在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完善我國的法制體系,提高法律途徑的效用。
三、拓展家庭關系之外的社會支持力量,通過民政和其他社會服務部門完善社會應急救助體系,形成常態的應對物價上漲、災害、失業、重大疾病、傷亡等困難、困境的援助體系,減少民眾身心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