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4年2月11日,國新辦舉行的2013年環保工作進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將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在貫徹落實“大氣十條”的同時,抓緊編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努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2014年2月,環保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部署2014年環保工作方向時提出,深化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協作機制建設,推進珠三角區域協作,解決區域突出問題。并安排50億元支持北京、天津、河北等5省市區大氣污染治理。
2014年2月,京津冀等地遭遇連續霧霾。據環保部通報,衛星遙感監測表明,22日我國中東部地區空氣污染影響面積約為121萬平方公里,其中較重面積約為85萬平方公里。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并回答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在談到環境保護問題時他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4年3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式上表示,“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笨刂莆廴疽殉蔀橹袊κ菇洕壍囊粋€關鍵部分,工業重心從重工業轉移,并著手處理產能過剩問題。李克強表示,霧霾天氣范圍擴大,環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發展方式亮起的紅燈。
【權威論述】
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習近平
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習近平
在大氣污染防治上下大力、出真招、見實效,努力實現重點區域空氣質量逐步好轉,消除人民群眾“心肺之患”。
——李克強
打好防治大氣污染的攻堅戰、持久戰,是改善民生的當務之急,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舉措,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任務。
——李克強
[原因分析]
當前大氣污染、水污染嚴重的原因,除了與氣候變化有關外,最主要的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官員唯GDP至上的思想。當前,不少地方處于“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狀態。一些地方官員只顧GDP,不管環保,致使高速的GDP和干凈環境質量相矛盾。
第二,與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有關。大氣污染與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密切相關。我國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工業模式尚未根本改變,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征明顯,單位產品的污染物排放強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
[影響與重要性]
損害群眾身體健康,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大氣環境保護事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事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大氣污染形勢嚴峻,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損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是人們對環境保護工作的基本要求。環境保護工作做得好不好,需要人民群眾來檢驗,檢驗的標準就是飲用水是否干凈、空氣是否新鮮。年初以來,不少地方出現了約環保局長游泳的邀約,人民群眾把環保局長是否敢下河游泳作為建言方式。水質量的改善,大氣質量的改善,是基本民生的重要內容。
[對策措施]
一、總體措施
第一,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下功夫。
一方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清理整頓違規產能、積極化解過剩產能。
另一方面,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控制煤炭消費總量、發展清潔能源、推進煤炭清潔利用。
第二,注重改革創新,完善環境保護制度。
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作用,對能效、排污強度達到“領跑者”標準的先進企業給予鼓勵,嚴格限制環境違法企業貸款和上市融資,引導銀行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項目的信貸支持。
另一方面,嚴格落實《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著力解決責任不落實、公眾環境權益保護力度不夠、環境違法行為懲處不力等問題。
此外,建立監測預警應急體系,并強化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做好重污染天氣過程的趨勢分析,提高預警監測的準確度,及時公布環境空氣質量狀況,主動公布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等信息。
第三,明確責任,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公眾參與的合力。
治理空氣污染須強化政府的公共責任,地方各級政府對轄區內大氣環境質量負總責,要根據國家總體部署,確定本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任務,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確保任務到位、項目到位、資金到位。
企業是大氣污染治理的責任主體,要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治理技術,主動公開污染物排放狀況、治理設施運行情況等環境信息,自覺履行責任,接受社會監督。
環境保護要落實到每個人的行為上,引導公眾合理適度消費和綠色低碳消費,鼓勵購買能效標識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倡導綠色出行,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通過各種方式為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盡力量。
二、體制機制措施
從體制機制建設入手,突破行政分割、市場壁壘的束縛,形成目標同向、措施一體、作用互補、利益相連的體制機制。
一是創新市場共建機制,積極探索區域內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安排,形成有利于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有利于資金科技人才等各類要素自由流動、促進一體化發展的政策體系。
二是創新利益共享機制,破除京津冀間的合作障礙,讓河北的要素進得去、京津的要素流得出,使三地攥成一個拳頭協調發展。
三是創新公共服務機制,主動加強與京津兩市的溝通協商,對接京津制度安排和服務水平,逐步縮小與京津公共服務的差距,大力推進京津冀公共服務的同城化建設。
四是創新工作推動機制,密切三省市間的工作聯系,加強省內統籌協調,注重發揮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建立政府聯動、企業主動、民間促動的良好機制。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1、“美麗中國”建設當不畏霧霾遮望眼
2、美麗中國,從健康呼吸開始
3、用生態文明托起“美麗中國”
4、“水陸空”治污是美麗中國諾言
5、生態文明編織美麗中國夢
[開頭示例]
1.“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拉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的臉。”霧霾籠罩之下,類似的戲謔之言,在網絡上已不鮮見,所引發的笑容多少也有些尷尬。毫無疑問,治理霧霾,已經是擺在我們面前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
2.入冬以來,霧霾來襲,從北方到南方,我們經歷著一場大自然對我們的洗禮,連連大霧,霾霾塵沙,恣意地肆掠著我們的大地,一場面對生態文明的思考沉積在了大家的心頭,國家富強了,經濟發展了,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但曾經的那些“青山綠水”卻逐漸地失去了靚麗的“色彩”。
3.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森林、濕地、荒漠三個生態系統,覆蓋了我國近2/3的國土面積。建設和保護好這三大生態系統,為實現中國夢創造良好生態、奠定生態基礎,林業擔負著重大任務和神圣使命。
4.要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總目標,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總任務,加快發展現代林業,全面提升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發展水平,努力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推動我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5.積力之舉無不勝,眾智之為無不成。美麗天津已經謀篇布局,盡管任務繁重而艱巨,只要我們共同營造保護生態的良好風氣,把綠色環保理念內化為自覺行動,由點到面、由表及里,實現城市外在美與內涵美的和諧統一、生態環境與發展環境共同提升,就能在創造中享有美麗、在建設中獲得更加美好的生活。
[結尾示例]
1.“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不是美麗中國,“厚德載霧,自強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經濟發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氣不好是小事”心態來應對突發情況,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圖自己方便、不管環境負擔。只有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我們才可能擁有天藍、地綠、水凈、風清的美好家園。
2.推進生態文明,必定是自覺踐行科學發展的產物。因此,“美麗中國”既表現為“青山綠水”、“秀美山川”等承載的人與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和諧統一,是實現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顯性表達,更體現于整個民眾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整個民族精神風貌、核心價值觀等因素之上,是構成整個民族精神家園的核心內容。
3.因此,我們要時刻警醒,特別是在當前我國進入快發展、大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實現“中國夢”仍需付出巨大努力。我們應該行動起來,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從政府到個人,從社會到身邊,時時處處、點點滴滴,用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行動編織“美麗中國夢”,為“中國夢”增添更多的色彩。
4.“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治理河水污染還要從源頭做起,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和魄力,轉變觀念重視環境,放棄唯經濟發展是尊的理念,必定能實現天藍、地綠、水清、人和的優美環境。
5.水資源立法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因此我們“要繼續開展調查研究,出臺新的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不斷健全水法規體系,逐步規范人們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水資源和水環境的行為,以科學、可行的法律制度來保障和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范文】
調整經濟結構 治理大氣污染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詩中如畫般的景色,現在卻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近年來,我國一些地區深受霧霾之害,不少傳統工業城市在世界污染最嚴重榜單上“榜上有名”,垃圾圍城甚至死豬漂河成為困擾居民的難題。因此,調整落后的經濟結構,已經迫在眉睫,治理群眾關心的污染問題,還大自然山青水凈天藍。
[背景概括,話題導入]
環境狀況與人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優良的環境越來越成為城鄉居民的普遍追求。不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產品,是一條底線,是政府應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環境既與人的生存密切相關,又受到人的生產生活深刻影響。由于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為了一己之私而肆無忌憚地發展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攀比并炫耀般的過“高品質”的生活,向大自然排放出大量廢氣、毒氣,導致了空氣污染、環境惡化,并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給經濟發展帶來重大損失。在華夏大地上到處肆虐的霧霾,與粗放型發展方式有關,根子在于重型化、“兩高一低”的經濟結構,因此,治理污染也必須著力從調整經濟結構入手。
[指出問題,揭示癥結]
整治大氣污染需要調整產業發展結構。當前,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在我國生產結構中占據著相當大的部分,并且低水平重復生產,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而符合低碳環保型、高技術特征的戰略型新興產業卻沒有取得應有的地位。因此我們應調整生產結構,調整高耗能、高污染為主的產業結構為低碳環保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如此,既可提高我國的競爭力,又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對策一]
整治大氣污染需要調整產品需求結構。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一些不文明的消費方式刺激了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發展,如一些人駕駛大排量高耗油的汽車,住高耗能不節能的建筑。因此,政府應當調整需求結構出臺措施抑制奢侈品的生產和銷售,并倡導低碳節能環保的消費方式。不僅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內需,還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既上承天意又下順民心。[提出對策二]
整治大氣污染需要調整資源投入結構。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物質資源消耗的大幅增長為支撐的,付出沉重的代價。這樣的增長格局難以長期保持下去。因此,促進經濟增長應由由主要依靠物質消費,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既有利于建設創新國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又可以節約能源,為整治大氣環境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提出對策三]
“舉大事,必當下順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整治污染是得民心、順民意的好事,也是順應自然規律的明智之舉。只要政府與企業、社會合力,共同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一定能讓舉國人民擁有生態環保、水凈風清的美好家園。[總結思路,預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