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4年9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指出,對中國來說,最突出的問題是水、大氣和土壤污染,它直接關系到人們生活,關系到人們健康,也關系到食品安全,中國政府必須負起責任,向這幾個重要領域的污染宣戰,用決戰決勝的信心、措施來治理污染。
2014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生活,關乎民族未來。霧霾天氣范圍擴大,環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發展方式亮起的紅燈。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下決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這段話彰顯了中共中央關注生態文明、共建美好家園的信心、決心。
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修訂的《環保法》第五條指出,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新版環保法確立了環境保護優先原則,由原來規定環境保護工作要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到現在的堅持經濟發展要和環境保護相協調。這第一次將環境保護置于優先位置,同時亦是立法理念的重大轉變。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拓展為五位一體,這就把保護環境提到了新高度。報告中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標準表述】
[權威論述]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
——習近平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習近平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習近平
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要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
——習近平
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習近平
環境保護和治理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
——習近平
環保也是生產力。
——李克強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綠色發展是各國利益的匯合點。中國把生態環保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領域,將繼續加強同世界各國、國際組織的環境合作,深入推進國際環境公約的履約,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共同推動人類環境與發展事業。
——李克強
[深入分析]
一方面,我國GDP總量已經名列世界第二,在此情況下,經濟增長的規模和速度繼續擴大的空間已經不斷在縮小,基于資源和環境投入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也已經走到了盡頭,為了使國家發展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有必要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向集約型的方向過渡,這不僅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也是經濟轉型和發展的自身需求。
另一方面,在舉國上下大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進程中,生態文明的觀念正在日益深入人心。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重經濟、輕生態的觀念,以毀壞綠水青山、犧牲藍天白云的代價換取GDP一時的增加。這些情況表明,牢固樹立并切實踐行生態文明的理念,依然是任重而道遠。
保護生態環境,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經濟的繁榮、政治的民主、社會的和諧、精神的文明,更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由奔小康到要健康,對茂密的樹林、干凈的河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等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森林和樹木,在建設生態文明和發展低碳經濟的新形勢下,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越來越突出,依法保護的任務也越來越繁重。
[具體表現]
當前,我國環境狀況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環境矛盾凸顯,壓力繼續加大,主要表現在:
一,一些重點流域、海域水污染嚴重,部分區域和城市大氣灰霾現象突出,許多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
二,農村環境污染加劇,重金屬、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顯現。
三,部分地區生態損害嚴重,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生態環境比較脆弱。
四,核與輻射安全風險增加。
五,人民群眾環境訴求不斷提高,突發環境事件的數量居高不下,環境問題已成為威脅人體健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壓力不斷加大。
七,環境保護法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執法力量薄弱,監管能力相對滯后。
同時,隨著人口總量持續增長,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能源消費總量不斷上升,污染物產生量將繼續增加,經濟增長的環境約束日趨強化。
[我國環境形勢嚴峻的原因]
一是唯GDP的政績觀尚未得到根本扭轉。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環境保護仍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
二是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的環境壓力日趨強化。我國粗放工業模式尚未根本改變,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征明顯。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能源、鋼鐵、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主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消費結構快速升級,不可持續的消費行為日益盛行。如果不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勢必帶來更大的環境壓力和生態風險。
三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大。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社會要求我國承擔更多環境責任的壓力日益加大。我國對外產品出口承擔了巨大的生態環境逆差。
四是環境管理體制不順、能力支撐不足和法制不健全問題比較突出。一些制約環保事業發展的體制問題依然存在,環保隊伍薄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環保監管力量與日益繁重的環保任務越來越不適應。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需加修訂,“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
[基本原則]
科學發展,強化保護。堅持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環保惠民,促進和諧。堅持以人為本,將喝上干凈水、呼吸清潔空氣、吃上放心食物等擺上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切實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逐步實現環境保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維護人民群眾環境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堅持從源頭預防,把環境保護貫穿于規劃、建設、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治污設施建設和運行水平,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
全面推進,重點突破。堅持將解決全局性、普遍性環境問題與集中力量解決重點流域、區域、行業環境問題相結合,建立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戰略體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體系、健全的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政策和科技標準體系、完備的環境管理和執法監督體系、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
分類指導,分級管理。堅持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區和行業實施有差別的環境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采取更加積極的環境保護措施。健全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環境監管體制,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
政府引導,協力推進。堅持政府引導,明確企業主體責任,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加強環境信息公開和輿論監督,動員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探索以市場化手段推進環境保護。
[對策措施]
一是探索環境保護新路。
要從宏觀戰略層面切入,搞好頂層設計,從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再生產全過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形成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探索走出一條環境保護新路。
二是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
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讓透支的資源環境逐步休養生息,擴大森林、湖泊、濕地等綠色生態空間,增強水源涵養能力和環境容量。要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有序實現耕地、河湖休養生息。
三是加快健全生態文明制度。
要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切實做到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加快環境保護稅立法,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污費標準。
四是認真解決關系民生的大氣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
要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工作力度、投資力度、政策力度。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要貫徹落實《大氣十條》,采取穩、準、狠的措施,重拳出擊、重點治污,努力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五是狠抓節能減排。
要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實施節能、循環經濟、環境治理三大類重點工程,推進企業清潔生產。要注重運用價格機制和市場辦法推進節能減排。
六是嚴格考核問責。
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終身追究。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1.加快發展需筑牢環保“生命線”
2.生態文明需要向“污染經濟”堅決說“不”
3.治污需做好“發展加減法”
4.向“污染”宣戰重在行動
5.“美麗中國”環保先行 向“帶血GDP”說不
[精彩開頭示例]
1.習近平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重要論述,深刻地揭示了生態環境與科學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對指導各地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民生者,民之生存生活也。最重要的民生自然是與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有關的事,生存關乎生命,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民生嗎?空氣、水、食品是人的生命須臾不可缺的東西,保證空氣質量、保證飲水和食品的安全,是保障生命的頭等大事。而要做到這些保障,就要加強環保事業,不重視環保,霧霾就揮之不去,飲水、食品安全也無保障。
[結尾示例]
1.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福祉。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呼吸清潔的空氣,是社會的共同期待。保護生態環境,人人都是參與者,政府以此為施政目標,企業以此為天然責任,公民努力養成更加環保的生活方式,我們的環境必然更加美好。
2.能不能把環境擺在正確的位置,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檢驗著治理者的能力。撫平由來已久的環境傷痛,需要巨大的投入,也需要長期的過程。不管是遙遠山村的生態悲劇,還是城市里的“呼吸之痛”,都在警醒我們,“向污染宣戰”亟須落實為行動,做好“發展加減法”,更需要從現在做起、從眾人最期盼的地方做起。
【參考范文】
生態文明需要向“污染經濟”堅決說“不”
近年來,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站在了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加突出。環境資源的約束加劇,過度依賴能源資源且利用率不高的問題更加凸顯,環境總體惡化趨勢并未得到根本扭轉。河北滄縣“紅豆水”事件、云南陽宗海砷污染、湖南郴州血鉛事件等污染事件,不僅嚴重破壞當地環境,更對群眾的身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一系列的污染事件表明,我們所發展的企業頻繁成為水體污染事件的“元兇”,在觸痛社會公眾神經的同時,也在拷問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發展良知:我們是需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還是在經濟發展中把生態環境建設好為子孫后代留下一條永續發展之路?
誠然,大批高耗能、低產出、大排放、重污染中小型企業的存在,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它們在特定時期為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支撐拉動地方GDP增長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這些慘痛的污染事件一再發生,暴露出了我們長期沒有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甚至為追求眼前經濟的“數量增長”和政績的“加分因素”,就是在黨中央三申五令轉變發展方式的今天,依然不惜斷掉子孫后代發展之路謀求一時GDP的增長。
痛定不僅要思痛,更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在快步推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經濟發展方式,我們為什么發展,我們發展為了什么,我們該怎么發展,我們該發展什么,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重新調整經濟發展思路,忍痛割掉那些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起來的產業,向“污染經濟”堅決說“不”。
如何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黨中央一再叮囑: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這需要我們經濟發展思維和發展方式的徹底轉變,更需要以實際行動在具體實踐中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大批高污染企業長期存在并一再威脅我們的生存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部分地方為某種利益對這些企業的發展及其違規排放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中央有關精神沒有領會好、沒有貫徹執行好,甚至陽奉陰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因此,在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我們需要“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堅決做到不換發展思路就換人,毀了生態環境追究人,用制度管人,按法治辦事,約束規范大家共同呵護我們的家園,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在山清水秀生態美的環境里實現我們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