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生態文明建設目前正在全國穩步開展,生態文明這一理念已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且成為實踐。但是僅依靠措施和實踐并不能保證生態文明建設可以持續發展,更要加強制度構建,讓制度為生態文明護航。
在中國這片廣裘的土地上,千百年來華夏子孫辛勤耕耘,形成了天人合一的默契,可以說生態文明的種子早已深深埋在中國大地。“順天時、應地利、得人和”是取得一切勝利的秘笈,當然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唯一路徑。
但人與自然的和諧文明也有受到挑戰的時候,曾經擁有的古代文明的輝煌已經消失。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當前的中國生態建設正面臨著新的考驗。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自然資源的無度開發利用,導致戰略資源告急、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江河源地過度墾牧,水土流失、荒漠千里,沙塵暴剛剛趨弱,霧霾又接踵而至……生態環境安全的一道道難題正擺在我們面前。破解難題的根本之策是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通過建立源頭保護、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全過程制度體系,為資源開發、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提供保障。
自然資源是地球母親賦予人類的食糧和繁衍根基,是巨大的天賦資產。自然生態空間和國土資源當屬全體公民,但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使得政府作為監管人的作用十分重要,統一確權、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才能避免出現公地悲劇。
只有認識自然、因地制宜,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既要得又要舍,才是互動式、可持續的文明交流方式。只有為天地立心,才能更好地為生民立命,使得人類活動與自然稟性相統一、相和諧。要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做到人盡其能、物盡其力。要樹立新型資源與環境相互轉化觀,將大型生態功能區拓展為益于身心健康的國家休閑公園。要通過動態監測預警和及時調控治理機制,確保達到生活、生產與資源承載能力、環境容量相匹配,與生態、休閑相結合,實現永續發展。
既然自然資源和生態空間屬于國家公有資產,就應實行使用者付費、損害者賠償制度,繳來稅費用于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還過載耕地、河湖一個休養生息的假期。既然清新空氣、潔凈河流都是資源,就應實行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建立交易市場,形成契約,確定權責。資源環境狀態的可觀性和公共性,使其易于實行公眾參與監管。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采集公眾舉報、反饋的資源環境問題,再經調查、分析、研判,予以及時、妥善處理。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既要為當代發展著想,更要為子孫后代著想”。 總之,建立政府、市場、公眾三者各司其職的生態治理機制,就一定會使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步入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優美、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新境界。
評:生態文明建設這個熱點因霧霾問題從2013年起越發引人關注。但是從制度建設這個角度來切入生態文明治理的文章并不多。本文就著重從制度建設來構思怎樣讓生態文明建設可以持續發展。其中很多措施都值得借鑒,例如:倒數第二段,對于以自然資源和生態空間為主的國家公有資產,應實行使用者付費、損害者賠償的制度。
對于文章第二段中的提到的自古以來我國就存在的“天人合一”理念,則是從歷史角度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顯得更有厚重感。這一點也可以在此類作文中用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