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6月20日上午,神舟十號航天員進行了我國首次太空授課,330余名中小學生參加了地面課堂活動,全國6000余萬名師生通過電視直播同步收看。繼美國2007年太空授課之后,中國成為第二個完成太空授課的國家。在40分鐘的授課時間里,航天員在失重狀態下進行了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5個基礎物理實驗,令許多聽課的孩子大呼過癮,也公眾之間引起熱烈反響。
【標準表述】
[綜合分析]
太空授課刷新了科普教育及物理教學的固有模式,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和啟發性。這種基于太空探索實踐之上的遠程教學,是一種珍貴的教育資源。通過衛星直播、教育部網站回放,或是以課件形式供反復教學,優質的教育資源讓舉國學生共享,亦是民生改善的一種形式。
[意義]
其一,有利于青少年培養科學探索的精神。面對天宮課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學演示,作為青少年會由衷地感嘆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進,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天宮課堂不僅給青少年演示了科學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契機。
其二,有利于培養公眾的科學素養。有趣的“太空授課”,讓平時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變得生動起來,看得見摸得著,一滴水珠中蘊含著幾多科學的原理,一次航天員稱重,蘊含了簡便的科技應用,不僅讓青少年興趣盎然,也讓成人觀眾更加喜歡科學,而航天科技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難解,航天科技最終是為生活科技化服務的,這對于培養國民的科學素養很有裨益。
其三,有助于改變民生。航天科技中蘊含了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進步和發展,都會極大推動民用科技的發展。如今“太空蔬菜”已經廣泛栽培,服務于人類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沒。隨著太空探索的深入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太空資源、航空技術將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社會民生的高度會得到有效的拓展:每一次航天發射的成功、每一次太空探索的實現,都會拓寬、深化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拓展人類的思維與活動半徑,為改善人們的衣食住行用提供更多可能。
其四,有助于趣味教育的學習。相信看了這一堂“太空授課”,即使很不愿意學習科學知識的學生也會感覺到,原來科學可以這樣有趣,這樣生動,這樣實際,從水滴到失重的單擺運動,從陀螺的軸心運動規律到液體的張力和毛細現象等,如果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能夠多些像“太空授課”這樣的趣味性、直觀性和生動性,將學習科學知識從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夠激發更多的孩子投身于科技事業,更會在學習中獲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啟示]
曾經的嫦娥奔月,曾經的孫悟空大鬧天空,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一直都有一個偉大的航天夢想,一直都夢想著能夠飛天奔月。伴隨著神舟一號、二號,一直到神舟十號的出現,中華民族的航天夢想一步步地變成了現實。截止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距離“嫦娥的故鄉”――月球更近,都更加有可能實現奔月的航天夢想。同時通過教育部發文要求,讓我們看到國家乃至社會的一大趨勢:成績,分數不再是衡量學生是否成材,能否在現代化建設中獻計獻策的主要發面;在祖國的花朵成長的道路中,需要更加理性地關注學生全方面的發展,尤其是思想精神發面,尤為重要。
[措施]
我國航天成就來之不易,是無數前輩們懷抱夢想、奮力拼搏、努力進取的結果。正是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緣于心中偉大的航天航空夢想,讓夢想通過探索努力成為了實現,讓夢想通過不斷創新成為現實。同樣地,要保證我們的航天事業后繼有人,加強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從少年兒童的興趣抓起尤其關鍵。通過從小培養興趣,從孩子們志向抓起,讓他們自覺樹立遠大的航天航空夢想,激發對航天航空事業的熱愛,并立志為航天航空事業的更好發展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