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山東理工大學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
答: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培養強實踐、能管理、善創新的未來優秀工程師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國家教育部主動服務國家“走新型化工業道路”和“走出去戰略”需要,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工程技術人才。“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已列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我校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首批試點院校之一。試點專業包括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采礦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驗班各個專業均采用新生入校后在本專業考核選拔的方式。實驗班采用校企聯合的培養模式,分為校內學習和企業學習兩個階段。實行本科工程型、碩士工程型兩段制的工程師培養體系。本科工程型工程師培養模式:4年制本科,“3+1”模式,即在校學習3年,在企業學習實踐和畢業設計累計1年。碩士工程型工程師培養模式:2年制的全日制工程碩士,即“1+1”模式。學生本科畢業后,通過保送或考試攻讀工程碩士,在校累計學習1年,在企業累計頂崗1年,同時完成學位論文。
2013年,山東省教育廳在教育部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基礎上,推出了“省級卓工計劃”,我校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能源動力與工程、土木工程三個專業順利入選,自2014級學生開始招生培養。
實施校企合作辦學,培養實用型人才
自2010年起,學校分別與山東師創軟件工程有限公司、青島軟件園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開展校企合作辦學,招收軟件工程(軟件外包方向)、金融學(服務外包方向),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集成電路方向)三個專業;2014年起學校與惠普軟件(濟寧)人才產業基地管理有限公司開展校企合作辦學,招收軟件工程(軟件開發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測試方向)兩個專業。辦學模式采用2+1+1的合作辦學機制,學生第一、二學年在學校上課,需完成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的學習任務,并由合作企業的專家強化語言教學和動手能力培養,教學實施以學校師資為主;第三學年學生分方向,插入企業課程,以合作企業師資為主;學生在3年內修完本科教學大綱所要求的理論課程;第四學年開始,學生在合作企業實訓基地內按照企業的開發模式進行企業開發實戰實訓,同時完成畢業設計任務。合作企業方負責雙方合辦專業學生的就業推薦工作。與魯泰集團合作設立魯泰紡織服裝學院。
此外,我校還在CDIO工程教育、校企合作定制式培養等方面形成了具有鮮明工程教育、產學研合作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