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現有“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通信與信息系統”和“信號與信息處理”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2個碩士點和“電子與通信工程”工程碩士點;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擁有1個一級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是首批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2個二級學科,其中“信號與信息處理”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和江蘇省重點學科,“通信與信息系統”為江蘇省重點學科;2個博士點學科均被評為江蘇省高校優秀學科梯隊;有2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圖像處理與圖像通信”、“無線通信”;有“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科”和“通信學科”2個江蘇省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有“通信與信息處理”江蘇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融合通信技術”江蘇省實踐教育中心,以及與中國電信江蘇分公司聯合建設的“信息與通信工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學院正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師資建設為根本,深化教育改革,促進專業建設,把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將學院建設成為我國通信與信息領域的科技研究基地和現代化人才培養基地。
(一)081001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
1、《移動通信與無線技術》 針對3G、B3G及無線接入網、協同通信系統、UWB、認知無線電系統和無線自組織網絡(ad hoc)等,研究MIMO、OFDM、自適應技術、協同技術、認知理論與技術、現代編碼、新型調制技術、信道建模與信道估計技術、多用戶檢測和干擾消除技術、同步和捕獲技術、跨層聯合優化理論和設計等。
2、《無線數據與移動計算》 研究無線數據通信廣域網、無線局域網和個人區域網中的無線數字傳輸、媒質接入控制、無線資源管理、移動性管理、移動多媒體接入、無線接入Internet、移動IP、無線IP、移動計算網絡等理論、協議、技術、實現以及基于移動計算網絡的各種應用。
3、《下一代通信網絡技術》研究下一代通信網的協議和控制技術、IP網絡可靠傳送技術、智能業務和應用技術、QoS和流量工程技術、軟交換和IMS技術、SIP協議及應用技術、VoIP系統和終端技術、多媒體通信技術、移動IP技術、固定和移動網絡融合技術、通信和計算機網融合技術、異構網絡接入和互通技術、自組織網絡技術、網絡和用戶管理技術。
4、《網絡與應用技術》 研究寬帶通信網的結構、接口、協議、網絡仿真和設計技術;網絡管理的管理模型、接口標準、網管系統的設計和開發;可編程網絡的體系、軟件和系統開發;可編程網絡的體系、軟件和系統開發;TCP/IP網絡技術、嵌入式系統設計及應用開發等。
5、《衛星通信技術》 衛星通信是實現遠程通信、軍事通信、應急通信、海上通信等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方向主要致力于:寬帶IP衛星通信技術、CDMA體制衛星通信技術、衛星通信高速調制解調技術、衛星抗干擾技術、便攜式與車載式應急衛星通信系統、船載、車載、機載衛星通信系統、衛星通信相控陣技術以及新型農村衛星電話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6、《光纖通信技術》主要研究高速、密集波分復用光纖傳輸系統的關鍵技術和應用,包括新型光纖,碼型與調制,寬帶光放大和色散調節等技術;新型光纖通信技術和應用,包括光時分復用技術和光碼分復用技術等;光網絡技術和應用,包括自動交換光網絡,光互聯網技術和寬帶光接入技術。
7、《現代通信理論》研究現代通信系統中的信源與信道最佳編譯碼、數字調制解調、信號復用與多址、傳輸過程中信號加解密、輸過程中的抗干擾、軟件無線電等理論與技術;同時研究這些技術在現代通信系統中的實現和典型應用。
(二)081002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
1、《現代通信中的智能信號處理技術》本研究方向以現代信號處理為基礎,研究提高通信與信息系統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各種智能處理技術及其在移動通信、多媒體通信、寬帶接入和IP網中的應用。目前側重于研究新一代無線通信網絡中各種先進的智能信號處理技術,如通信信號盲分離、信道盲辨識與均衡、多載波調制、多用戶檢測、空-時聯合處理、信源-信道編碼,以及網絡環境下的各種自適應技術等。
2、《量子信息技術》 研究以量子態為信息載體的信息處理與傳輸技術,包括量子糾錯編碼、量子數據壓縮、量子隱形傳態、量子密碼體系等關鍵技術與理論。它對實現新一代高性能計算機和超高速、超大容量通信信息系統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無線通信與信號處理技術》 本研究方向研究ad hoc自組織網絡、傳感器網絡、超寬帶(UWB)網絡等新一代無線通信網絡中的通信和信號處理技術,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基于信號處理的多包接收和盲處理技術,基于粒子(particle)濾波的信道估計和均衡技術,基于信號處理的媒體接入控制技術,目標跟蹤與信息融合技術以及網絡協議體系等。
4、《現代語音處理與通信技術》 語音是人類進行通信交往的最方便和快捷的手段,因而在各種現代通信網絡和智能信號處理應用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方向研究語音信號的數字壓縮、識別、合成和增強技術,基于語音的智能化人機接口技術,面向IP網絡的實時語音通信技術和信息隱藏技術,移動通信中的語音數字處理及傳輸技術,基于DSPs的軟件無線電通信技術,以及各種網絡環境下的音頻、視頻、數據、文字多媒體處理及通信技術。
5、《通信信號處理》 在現代信息理論的基礎上,研究ATM和IP網、移動與個人通信、多媒體通信、寬帶接入網中各種信號處理技術,如低時延、低比特率、高質量語音編碼、圖像編碼,適用于第三代移動通信的糾錯編碼,高效多載波調制,各種自適應處理技術等;它們是確保實現二十一世紀通信發展的目標,提高通信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核心技術。本方向側重于這些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
6、《圖像處理與多媒體通信》研究多媒體信息,特別是圖像、視頻信息的處理、描述,應用系統和關鍵技術。包括:①圖像和視頻信號的處理及壓縮編碼算法研究,應用系統的設計和實現;②IP、無線、移動網絡上的視頻傳輸技術和業務生成環境;③三維圖像和視頻信號的處理、建模、顯示和分析技術;④數字圖像處理,特別是生物醫學圖像處理;⑤圖像數據庫及影像網絡技術。
7、《信息網絡與多媒體技術》在進行信息網絡及多媒體技術應用基礎研究的同時,利用DSP、FPGA、CPLD等軟硬件開發平臺著重研究開發各種多媒體終端,包括①多媒體信息壓縮編碼,②信道編碼(重點為糾錯編解碼),③視頻點播(VOD)與交互電視,會議電視、遠
程教學/考試/醫療,④視頻驅動系統,⑤視音頻信號編碼壓縮算法研究及ASIC設計,⑥寬帶網絡的應用研究。
8、《空間信息系統》研究空間信息的采集與編輯、存儲與管理、處理與轉換、分析與統計、顯示與輸出、網絡發布與共享為主體的各類信息系統和關鍵技術,主要研究內容包括:①空間信息超移動計算與可視化;②GIS軟件設計、開發與集成;③空間數據建模與分析;④遙感信息處理及應用
(三)085208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
1、《移動通信》該方向主要從事移動和無線通信系統的分析、設計、開發、測試、規劃、優化、業務和應用軟件開發、業務支撐系統的研究和開發等,側重于無線接入側。
2、《寬帶無線通信》該方向主要從事寬帶無線通信網絡的分析、設計、開發、測試、規劃和優化等,側重于無線接入側。
3、《寬帶通信網》該方向主要從事寬帶通信網的分析、設計、測試、規劃、業務支撐系統開發等,側重于核心網側。
4、《多媒體通信》該方向主要從事多媒體通信系統的分析、設計、開發、測試和工程部署、多媒體業務系統開發和工程實施等。
5、《語音處理及人機交互》該方向主要從事面向通信的語音處理和人機交互系統的分析、設計、開發、測試、軟件開發和工程實施等。
6、《光通信》該方向主要從事光通信系統的分析、設計、開發、測試、規劃、優化和工程部署等。
7、《衛星通信》該方向主要從事衛星通信系統和便攜式移動衛星地球站的分析、設計、開發、測試、規劃、優化和工程部署等。
8、《圖像處理與圖像通信》主要從事圖像處理系統和圖像通信系統的分析、設計、開發、測試、軟件開發和工程部署等。
9、《信號處理及其應用技術》主要從事信號處理系統及通信中的信號處理系統的分析、設計、開發、測試、軟件開發和工程部署等。
002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現有“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物理電子學”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碩士學位授權點,“電子與通信工程”、“集成電路工程”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學院擁有“智能電網與控制技術”江蘇省重點序列學科和“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江蘇省重點學科。
學院現有教師143人,包含專任教師119人,其中教授、博導25人,具有博士學位或副教授以上職稱的占專任教師總數的83%;擁有中科院院士(雙聘)1人、加拿大兩院院士1人,千人計劃1人,IEEE Fellow 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江蘇省雙創團隊1個,江蘇省特聘教授2人,江蘇省教學名師1人,江蘇省“333”工程人才1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4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5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5人。學院現有射頻集成與微組裝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江蘇省射頻集成與微組裝工程實驗室、江蘇省射頻與微納電子技術重點實驗室、南郵-揚州研究院等國家、省和市級科研平臺,先后承擔和完成了一大批包括國家重大專項、“863”、“97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學院牢固樹立質量是人才培養生命線的理念,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成績顯著,近年來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1篇,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2篇,江蘇省優秀碩士論文12篇。學院畢業研究生以素質全面、專業知識扎實、能力強、潛力大等鮮明特點受到了用人單位的一致青睞和贊譽。
(一)080901物理電子學專業
1、《電磁物理與微波電子學》主要研究電磁場、光電粒子和離子輻射等影響下的微波電子技術與器件。
2、《光子學與光電技術》主要研究光電傳感與檢測技術;光電信息的發射、調制、傳輸、探測、顯示、存儲、處理等的光子學和信息技術。
3、《微納光電子材料及其功能器件》主要研究微納光電子材料的制備和生長技術、結構特征、光電子輸運性質及其量子效應;設計和研制耦合納米結構的納功能器件,研究其光電子工程應用。
4、《量子信息與量子調控》研究量子態的糾纏、隱形傳輸;研究量子結構及其多粒子關聯效應;設計和研究量子計算、量子通訊、量子調控方案。
5、《磁電子學與自旋電子學》研究材料的磁性質及其電子理論,自旋極化電子的輸運以及基于它的這些獨特性質而設計、開發的在新的機理下工作的電子器件行為等,包括載流子的自旋極化、自旋相關散射、自旋弛豫等磁電子現象與機理,超導材料、器件及其電子理論,自旋電子理論及其器件。
(二)080902電路與系統專業
1、《智能信息處理》本方向以通信系統與網絡為應用背景研究通信信號與信息處理的理論、算法和技術。目前已經開展的主要工作有:無線通信中的分集接收與最佳接收技術、信道辨識與均衡技術、多用戶檢測技術、空時二維處理技術、多載波傳輸技術等。
2、《復雜網絡與系統》對復雜網絡的定量與定性特征的科學理解已成為網絡時代科學研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挑戰性課題。本方向以電子信息網絡為背景,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真實網絡拓撲結構和演化行為;復雜網絡建模和流量建模;復雜網絡上的傳播行為、搜索算法、服務質量;復雜網絡故障分析、同步與控制,復雜網絡理論的應用。
(三)080903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
1、《功率和射頻集成電路》本方向結合我校特色和優勢,開展超大規模專用集成電路與集成系統的設計、模擬、建模和測試技術研究。研究方向包括新型集成功率器件與射頻器件、功率驅動和電源管理集成電路、CMOS模擬集成電路、微傳感器集成電路、光纖通信和射頻集成電路、射頻識別和微波集成電路等。
2、《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本方向對當前各種新型半導體材料的電學、光學和磁學特性開展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各種新器件的設計和制造技術。其主要方向包括:半導體納米材料的制備與性能、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與器件、自旋電子器件、硅基平板微腔光學器件、RTD器件、硅基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可靠性。
3、《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融合了微電子、材料學、力學等多門學科,在物聯網時代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方向主要研究微機電系統新型器件的機理、工藝、檢測、模型和可靠性;射頻MEMS開關及其陣列、匹配網絡和功能電路的設計、制作和封裝。
(四)080904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
1、《移動通信與射頻技術》主要研究移動通信技術、衛星通信技術、射頻電路理論與技術、無線通信中的天線理論與技術、無線傳輸理論及其應用技術、微波通信技術、移動通信中的分集發射與接收技術、寬帶移動通信與無線接入網技術、軟件無線電應用理論與工程技術。
2、《電磁工程計算機輔助分析與設計》當代信息技術與工程中,大量電磁工程問題不斷涌現,對復雜電磁目標進行計算機輔助分析與設計具有重要的工程實際意義。本研究方向將重點研究若干數值分析技術及其在天線、電磁兼容、射頻技術、電波傳播等領域中的應用。
3、《無線通信與電磁兼容》主要研究無線通信中的各種關鍵技術、無線通信中的電磁兼容理論和技術、超寬帶無線通信技術、無線信道及其電波傳播理論與技術、無線通信干擾及其兼容性技術、無線電頻譜資源理論與工程技術、無線通信中的EMC標準與監測管理、無線通信網絡及系統規劃與優化技術、無線通信系統的性能評估預測和質量分析的理論與技術、移動通信系統中的電磁環境建模、預測和評估理論與工程技術、通信系統的防雷及電磁防護技術。
(五)085208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
1、《物理電子學》方向主要研究微納光電子與磁性材料的結構、特性與制備技術,以及在其光電子與磁性特性基礎上的電路與功能器件設計制造技術;光電傳感、檢測與傳輸原理與技術,及其光電子工程應用;量子結構與多粒子關聯效應,以及量子計算、量子通信與量子調控方案研究等。
2、《電路與系統》方向主要研究復雜網絡拓撲與演化理論及其工程應用,包括復雜網絡建模、網絡傳播行為、網絡搜索、故障診斷、同步與控制;通信系統與網絡的信息與信號處理理論與技術,包括信道建模方法、最佳接收技術、信號編碼技術、信息傳輸技術,及其在有關工程領域的應用等。
3、《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方向主要研究移動和衛星通信中的天線與射頻電路技術,包括天線、射頻無源器件與微波電路的原理與設計技術;天線、射頻電路與電波傳播的仿真方法及其實現技術,包括電磁場問題仿真方法、電波傳播建模方法;無線通信電磁兼容理論與技術,包括頻譜管理、電磁防護等。
(六)085209集成電路工程專業
1、《功率和射頻集成電路》本方向結合我校特色和優勢,開展超大規模專用集成電路與集成系統的設計、模擬、建模和測試技術研究。研究方向包括新型集成功率器件與射頻器件、功率驅動和電源管理集成電路、CMOS模擬集成電路、微傳感器集成電路、光纖通信和射頻集成電路、射頻識別和微波集成電路等。
2、《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本方向對當前各種新型半導體材料的電學、光學和磁學特性開展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各種新器件的設計和制造技術。其主要方向包括:半導體納米材料的制備與性能、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與器件、自旋電子器件、硅基平板微腔光學器件、RTD器件、硅基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可靠性。
3、《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融合了微電子、材料學、力學等多門學科,在物聯網時代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方向主要研究微機電系統新型器件的機理、工藝、檢測、模型和可靠性,射頻MEMS開關及其陣列、匹配網絡和功能電路的設計、制作和封裝。
003光電工程學院
光電工程學院成立于2005年,其前身為1978年成立的通信研究所,同年招收研究生,1998年招收“光電子技術”本科生,1999年成立光信息技術系。學院現有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及電信工程及管理兩個系、一個光電信息實驗教學中心以及若干個研究中心和實驗室,包括江蘇省光通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京市特種光纖材料與應用工程中心,中央地方共建特種光纖與應用研究工程中心、光通信研究所、微流控光學研究中心、先進光子技術實驗室,以及與加拿大BLACKBERRY-QNX、美國TI等公司共建的光電聯合實驗室。目前,學院有一個光學工程一級學科點,主要研究方向有光電材料與器件、特種光纖與應用、光纖通信及技術、光通信與光信息處理、光電檢測與光電信息處理。
學院擁有一支綜合素質好,學術水平高,教學和科研經驗豐富,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富有朝氣的教職工隊伍?,F有教職工71人,專任教師5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高工)22人,包括江蘇省特聘教授1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項目入圍者4人,江蘇省創新團隊核心成員2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工程”入圍者2人,青年教師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學院還聘請了復旦大學長江教授陳良堯,英國阿斯頓大學張琳教授,以及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陳衛標、周軍研究員等多名國內外著名學者擔任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全院在校本科生1100余人,博士和碩士生200余人。
學院現有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和電信工程及管理兩個本科專業,其中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為江蘇省特色專業、同時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試點專業和江蘇省重點專業建設點。學院現有“光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光學工程”、“光學”2個碩士學科點。學院擁有中央和地方共建的特種光纖與應用研究工程中心、全光通信實驗室、光通信綜合實驗室、江蘇省光電信息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實驗室。在中天科技、亨通光電等上市公司建有多個校外實習基地及企業研究生工作站,滿足了本科生與研究生實踐教學與科研需求。
學生曾多次獲得美國數學建模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國際機器人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一等獎等獎項。近年來,考研升學率達到30%以上,本科生就業率在99%以上,研究生就業率100%,畢業生深受社會和用人單位的好評。
(一)070207光學專業
1、《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主要研究光電功能材料的設計、制備、表征及其光電性能,以及光——電、電——光和電——光——磁等功能器件的設計、制備及其應用。
2、《特種光纖與應用》主要研究特種光纖材料的設計、制備、性能表征及在醫療、加工、檢測等領域的應用。
3、《光電子器件與系統》主要研究新型的光電子材料、器件與系統,研究內容包括新型的光電子材料的制備與物化性質,各種類型的光電子器件的研制及微流控光學技術在信息領域的應用。
4、《信息光學及其應用》信息光學是光學信息處理、光學全息和信息光電子等的理論基礎,主要研究傅立葉光學、光學全息、光學圖象處理、光學信息存儲、光學子波變換、空間光調制器原理結構、二元光學、光子器件和光互連。
5、《導波光學及其應用》主要研究光波導中的光信息傳輸理論;現代光通信中光纖器件、光電子器件、波導光學器件及光信號處理中光導波理論及應用;非線性光纖光學及其在光纖通信系統中的應用。
(二)080300光學工程專業
1、《光電材料與器件》主要研究光電材料的設計、制備及性能,以及光——電、電——光和光——光等功能器件的設計、制備及其應用。
2、《特種光纖與應用》主要研究特種光纖材料的設計、制備和性能及在醫療、加工、檢測等方面領域的應用。
3、《光纖通信及技術》主要研究光纖通信系統及關鍵器件的理論、技術及其應用。包括光纖通信系統中光信號的產生、傳輸、檢測的基本理論,光電子器件的基本理論,光傳輸網技術、光纖接入網技術和全光通信技術及其在光纖通信系統中的應用。
4、《光通信與光信息處理》光通信技術和光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光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光信息處理技術在光通信中的應用,包括光學子波變換、計算全息技術、光信號的識別和光互連等。
5、《光電檢測與光電信息處理》主要研究光電信息的獲取、檢測、傳輸和處理, 研究各種類型的光電傳感機理與光電傳感器,并把研制的光電傳感器應用于國防軍事、航空航天、工礦企業、生物醫學、計量測試、自動控制等領域,由光電傳感器現場獲取信號,信號由光纖傳輸,同時對各種光電傳感器獲取的信號進行信號處理,為智能檢測和智能監控奠定基礎。
(三)085202光學工程專業
1、《光電材料與器件》主要研究光電材料的設計、制備及性能,以及光——電、電——光和光——光等功能器件的設計、制備及其應用。
2、《特種光纖與應用》主要研究特種光纖材料的設計、制備和性能及在醫療、加工、檢測等方面領域的應用。
3、《光纖通信及技術》主要研究光纖通信系統及關鍵器件的理論、技術及其應用。包括光纖通信系統中光信號的產生、傳輸、檢測的基本理論,光電子器件的基本理論,光傳輸網技術、光纖接入網技術和全光通信技術及其在光纖通信系統中的應用。
4、《光通信與光信息處理》光通信技術和光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光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光信息處理技術在光通信中的應用,包括光學子波變換、計算全息技術、光信號的識別和光互連等。
5、《光電檢測與光電信息處理》主要研究光電信息的獲取、檢測、傳輸和處理, 研究各種類型的光電傳感機理與光電傳感器,并把研制的光電傳感器應用于國防軍事、航空航天、工礦企業、生物醫學、計量測試、自動控制等領域,由光電傳感器現場獲取信號,信號由光纖傳輸,同時對各種光電傳感器獲取的信號進行信號處理,為智能檢測和智能監控奠定基礎。
004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
計算機學院擁有“信息安全”博士點1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軟件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軟件與理論”、“信息安全”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擁有“計算機技術”、“軟件工程”2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
學院現有本科生1900余人,碩士研究生600余人,工程碩士研究生300余人,博士生20余人。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任教師126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53人,教育部計算機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和信息安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各1人,教育部文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1人,并有數名國家和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近五年來,先后完成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省部級科研項目70余項。多項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及市級科技獎勵。每年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檢索收錄。
學院一貫注重學生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國內享有良好的聲譽。學院研究生畢業生理論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9%以上,大多數畢業生進入通信運營商、通信制造商、國家機關及企事業單位等工作。多年來,學院畢業生在工作單位中表現優良,深受用人單位廣泛好評。
(一)081020信息安全專業
1、《通信系統的信息安全》研究與通信信息系統信息安全有關的理論和技術,主要包括數據加密,密鑰管理,數字簽名與身份認證,網絡安全,安全協議,隱形技術,智能卡安全等。重點在無線通信網的信息安全,根據OSI協議,從網絡各層出發,研究安全解決方案,以達到可信、可控、可用。
2、《計算機通信網與安全》主要研究計算機通信網絡及其安全理論與技術,包括電子商務系統與安全、入侵檢測技術、防火墻技術、誘騙網絡技術、信用支付系統與安全、計算機網間互聯技術與安全、計算機網絡環境與安全、移動計算技術與安全、無線網絡安全等。
3、《密碼學理論與應用》主要研究密碼學的基礎理論以及密碼學在網絡通信與信息處理過程中的應用,包括密碼學基礎算法的設計與分析、密碼學算法的可證明安全性、編碼與密碼學、認證與簽名技術、密鑰管理和協商技術、信息隱藏技術等。
4、《計算機取證技術》主要研究計算機電子數據取證過程中所涉及的電子證據的可采用性問題、電子證據獲取技術、電子證據保全技術、電子證據分析技術、電子證據鑒定技術、電子證據的有效性證明技術、取證與反取證技術、計算機取證的工作標準和規范、計算機取證工具、計算機取證學、計算機取證所涉及的法律問題等。
(二)081201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
1、《嵌入式系統設計及其在通信中的應用》研究嵌入式系統軟件硬件協同設計方法與構建技術;嵌入式系統性能測試與評估方法;SoC、MPSoC和NoC體系結構及算法;可重構設計技術;硬件/軟件調試與驗證技術;嵌入式操作系統的移植與軟件開發技術;通信系統的嵌入式軟硬件設計與實現等。
2、《智能計算技術》研究智能技術方法以及相應的計算機體系結構實現。包括:神經網絡的學習能力以及體系結構;模糊邏輯:演化計算等智能算法及其實現技術;智能計算能力的計算機硬件體系結構(非馮結構)和基礎軟件;新型智能計算方法的硬件系統和軟件實現,智能計算方法的應用等。
3、《網絡體系結構》 研究互聯網、自組網、無線傳感器網絡、P2P等各種通信網絡的體系結構、協議機制和控制策略;網絡的通信技術、組網技術、管理技術和協同技術;網絡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網絡端到端控制協議、應用/服務模型以及相關通信軟件系統的設計、實現、測試和重用的技術和方法等。
4、《并行/分布式計算》通信、控制和信息處理等領域的分布式系統設計;同構和異構的并行/分布式處理結構的研究與應用,如網格計算、集群計算、移動計算和可重構計算等;多核技術及其基礎軟件(編譯器和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的設計與研究。
5、《計算機系統設計理論及應用》計算機系統的基本概念、基本設計方法和系統性能評測的研究;通信、控制等領域專用計算機系統的設計;分子計算模式和量子計算模式的研究;DNA算法的研究;DNA計算機結構的研究。
(三)081202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專業
1、《基于網絡的計算機軟件應用技術》研究在網絡環境中計算機軟件的各種應用技術,包括網絡安全、電子商務、信息管理系統、網絡遠程管理、網絡協議驗證、圖形圖像處理、網絡應用軟件、數據倉庫、知識庫系統等。
2、《軟件工程的理論與方法》研究軟件開發過程的基礎理論、技術、方法和工具,包括需求分析技術與形式化方法、軟件建模、模型檢驗、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模型驅動的體系結構、逆向工程和再工程、項目管理、軟件開發工具與環境等。
3、《軟件分析與測試》研究軟件分析與測試的最新理論、技術、方法和工具,包括靜態與動態軟件分析、軟件演化、軟件測試、軟件缺陷分析與修復、軟件度量技術、軟件分析與測試工具與環境等。
4、《分布計算與互聯網技術》研究分布計算與互聯網環境中計算機軟件理論與方法,包括面向云計算、對等計算、普適計算等分布計算系統的軟件體系結構與構建技術,面向互聯網的軟件開發模型、軟件體系結構以及電信軟件系統的設計、實現、測試和重用技術等。
5、《可信軟件技術》研究可信軟件理論與方法,包括高可信軟件平臺及其體系結構與機理,軟件可信性的度量與保障技術,可信軟件模型與形式化方法,面向電信業務和移動通信的各種可信軟件設計和開發技術。
(四)081203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
1、《計算機網絡》研究現代通信網絡與計算機網絡的互聯與融合技術,計算機技術在通信中的應用等。包括計算機通信網絡的體系結構,協議的分析與實現;網絡路由與交換技術及網絡設備中的關鍵技術;網絡服務質量的分析和改善,網絡業務的識別、用戶行為分析、網絡性能的監控、測量、管理和優化;網絡的安全檢測和分析、控制技術;網絡傳輸技術,移動互聯網絡,網絡管理技術,網絡應用模式等。
2、《智能計算技術與應用》研究各種智能計算方法及其應用,包括神經網絡、蟻群算法、演化計算、遺傳算法、模糊邏輯以及一些新興的現代智能計算方法及其在計算機、機器人、模式識別、信息處理、通信等領域中的應用。
3、《分布式計算技術與應用》研究高性能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及其相關的網絡協議機制和控制策略;研究基于網絡環境之上分布并發計算模型、應用層協議機制和控制策略;研究網絡端到端控制協議、應用/服務模型以及相關電信軟件系統的設計、實現、測試和重用的技術和方法。
4、《模式識別與機器學習》研究智能數據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所建立的計算模型可用來幫助人們了解“人類如何學習”。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高維復雜數據的分類和聚類、半監督學習、主動學習、遷移學習、多示例多標記學習、流形學習、代價敏感學習、多視圖學習、仿腦計算和稀疏表示等。同時研究將計算模型應用于大數據的處理、社會網絡分析、圖像和視頻內容分析、自然語言處理、生物信息處理和信息安全等領域。
5、《無線傳感器網絡》研究無線傳感器網絡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包括無線傳感網體系架構與協議設計、無線傳感網數據采集與處理、無線傳感網安全與隱私保護、無線傳感網系統軟件與開發技術、無線傳感網硬件設計與接入技術、面向應用需求的無線傳感網系統實現及其測試技術等
6、《下一代通信網絡》研究基于IP的下一代通信網絡的關鍵技術和網絡融合技術,如SIP等各種通信協議及其實現,寬帶IP的接入技術,P2P模式及其分析、應用,固定網絡和移動網絡的融合技術,下一代通信網絡的測量、管理、優化和監控技術,網絡的流量特性和控制技術,網絡安全技術,通信網的服務質量QoS,網絡業務、計費,網絡信息如話音、視頻和文本信息的識別、分析和管理。
7、《嵌入式系統設計與應用》研究嵌入式系統體系結構及算法;軟件硬件協同設計方法與構建技術;嵌入式系統性能測試與評估方法;可重構設計技術;硬件/軟件調試與驗證技術;嵌入式操作系統的移植與軟件開發技術;嵌入式系統軟硬件設計與實現及其在通信系統中的應用等。
(五)083500軟件工程專業
1、《軟件工程的理論與方法》主要研究軟件開發過程中新的理論、技術、方法和工具,包括需求分析技術及形式化方法、軟件體系結構、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分布式系統與網絡軟件技術、部件技術、逆向工程和再工程、軟件測試技術、軟件工具環境技術、項目管理等。
2、《網絡環境下軟件理論與技術》主要研究無線傳感網、衛星網、網格計算、對等計算、云計算、分布式計算等網絡環境下的軟件體系結構、軟件開發平臺、軟件工程方法與技術;智能Agent、軟件形式化、軟件建模、軟件分析與測試、模糊邏輯等軟件理論和方法等。
3、《信息網絡與通信軟件》主要從網絡與通信系統需求出發,研究與開發網絡與通信軟件及其支撐技術,包括網絡管理軟件、網絡協議模型、異構網絡互連技術及應用軟件、無線網絡及應用軟件、泛在網絡技術及應用軟件、下一代互聯網及應用軟件、自組織網絡及應用軟件等。
4、《模式識別與智能軟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模式鑒別分析理論及生物特征識別應用軟件,主要研究線性鑒別分析、二維鑒別分析、非線性鑒別分析理論和方法,以及人臉、掌紋等生物特征的識別和信息檢索軟件等;數據挖掘及應用軟件,主要研究知識提取、數據挖掘中的現代智能技術等;智能信息獲取、分析、處理技術及應用軟件。
5、《軟件安全與可信計算》主要以基于主機與網絡平臺的軟件安全與可信計算的研究為核心,研究內容包括:軟件安全理論與技術、安全軟件開發技術;云計算、物聯網和對等網等新型網絡計算系統中的可信機制、軟件安全性與可信性評估與度量機制等研究方向。
(六)085211計算機技術專業
1、《計算機網絡》研究現代通信網絡與計算機網絡的互聯與融合技術,計算機技術在通信中的應用等。包括計算機通信網絡的體系結構,協議的分析與實現;網絡路由與交換技術及網絡設備中的關鍵技術;網絡服務質量的分析和改善,網絡業務的識別、用戶行為分析、網絡性能的監控、測量、管理和優化;網絡的安全檢測和分析、控制技術;網絡傳輸技術,移動互聯網絡,網絡管理技術,網絡應用模式等。
2、《嵌入式系統設計與應用》研究嵌入式系統的理論、設計及其應用,包括嵌入式系統基礎理論、嵌入式系統硬件構架、嵌入式系統的軟件技術、嵌入式系統的設計技術、嵌入式系統性能測試與評估以及面向工業生產、信息安全等需求的嵌入式應用系統等。
3、《下一代通信網絡技術》研究基于IP的下一代通信網絡的關鍵技術和網絡融合技術,包括寬帶IP接入技術,P2P網絡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固定網絡和移動網絡的融合技術,下一代通信網絡的測量、管理、優化和監控技術,網絡的流量特性和控制技術,網絡安全技術,通信網的服務質量QoS,網絡多媒體技術及其應用等。
4、《云計算與物聯網技術》研究云計算和物聯網中的關鍵技術,包括物聯網信息感知技術、物聯網信息處理技術、物聯網信息傳輸技術,以及面向物聯網應用的云計算虛擬化技術、分布式存儲技術和海量數據管理技術等。
5、《網絡與信息安全》研究現代網絡通信及其信息安全技術,包括網絡可生存性與系統安全、網絡誘騙技術、密碼理論與技術、網絡認證與數字簽名、數據取證技術和無線網絡安全技術等。
(七)085212軟件工程專業
1、《軟件工程》方向研究大型數據庫技術、下一代WEB技術和應用、海量數據檢索和信息挖掘技術、測試技術、安全軟件開發技術、軟件質量與復用技術等。
2、《嵌入式軟件開發》方向研究運用先進的工程化方法和工具從事嵌入式軟件分析、設計、開發、維護,以及工程項目的組織與管理。
3、《分布計算與互聯網技術》方向研究軟件系統的分析、建模和設計方法;分布計算、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對等計算、普適計算等分布式計算系統的軟件體系結構與構建技術,以及面向互聯網的軟件開發模型、軟件體系結構以及電信軟件系統的設計、實現、測試和重用技術等。
4、《云計算與物聯網技術》方向研究云計算與物聯網的理論與技術,包括云計算架構技術、云計算開發技術、近距無線傳輸技術、二維條碼技術、數據采集與處理、物聯網安全技術、物聯網組網技術等。培養從事云計算與物聯網的通信架構、網絡協議和標準、無線傳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設計、開發、管理與維護的高素質工程型軟件人才。
5、《網絡與信息安全》方向研究計算機通信網絡及其安全理論與技術,包括電子商務系統與安全、入侵檢測系統、防火墻技術、誘騙網絡技術、信用支付系統與安全、計算機網間互連技術與安全、計算網絡環境與安全、移動計算技術與安全、無線網絡安全、信息加密理論與技術、信息隱藏技術、編碼與密碼學、信息加密與偽裝技術、認證與簽名技術等。
005自動化學院
自動化學院是南京郵電大學信息學科的主要組成,設立了“信息獲取與控制”博士專業,擁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以及電氣工程等七個碩士專業;學院設有自動化系、測控技術系、電氣工程系三個系以及自動化實驗教學中心和機器人中心。學院擁有比較完備的實驗系統與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
學院現有教職工9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5人,教師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學院現有長江學者一名,有多名教師入選教育部及江蘇省各類人才工程,師資力量雄厚。近年來,學院教師出版專著和各種教材10余本,發表高水平論文五百余篇,每年被國際三大檢索系統收錄近百篇。學院目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先進控制技術,模式識別與計算機視覺、先進傳感及智能測試系統、新能源發電與智能電網技術等,承擔了包括國家、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其它各類縱橫向項目,科研經費較為充足。
學院教師及研究生每年參加國際及國內學術交流活動50人次。學院和美國、澳大利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國內多家大型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學術和科研合作關系。學院畢業生已有多人入選包括“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等各類人才工程。畢業生遍布信息、電力、工業制造等行業和部門,深受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一)080400儀器科學與技術
1、《網絡化測控與網絡測試技術》該方向以傳感器與檢測技術、嵌入式計算機技術、分布式和網絡信息處理技術、通信和網絡技術為基礎,主要研究:(1)智能終端及網絡化測控技術;(2)協議一致性測試;(3)嵌入式技術與測控系統;(4)無線傳感器網絡及應用。
2、《精密測試技術與智能儀器》該方向以光、機、電、計算機一體化為特色,展開信息的獲取、傳輸、分析處理、控制及應用、精密光機電一體化儀器工程等方面研究,主要包括:(1)新型傳感器技術與應用;(2)精密測試理論與技術;(3)智能儀器設計與集成理論。
3、《智能機器人技術及應用》該方向以移動機器人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和信息融合和模式識別技術為基礎,主要研究領域包括:(1)移動機器人輔助信息獲取與控制;(2)多機器人網絡化檢測與控制技術。
(二)081101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
1、《復雜系統與網絡控制》本方向主要研究通信系統與網絡中的控制、管理和優化及其相關理論和技術。主要研究內容有:①通信系統中控制理論、方法與技術;②復雜網絡模型、動態、控制、管理與優化;③基于網絡的控制理論和技術。
2、《智能機器人理論與技術》本方向主要從事機器人運動控制、智能控制等相關理論與技術的研究。主要研究內容有:①單機器人系統的建模、控制理論技術研究;②多機器人系統的協調操作與控制研究;③機器人系統智能控制理論研究等。
3、《系統辨識與故障診斷》本方向主要研究建立系統模型的理論與方法以及判斷系統運行狀態和異常情況,并為系統故障恢復提供可靠方法。主要研究內容:①工業過程的系統建模與控制方法研究;②基于通信系統、網絡自身規律的復雜系統的建模方法研究;③基于系統辨識理論的復雜系統故障診斷以及自適應控制方法研究。
(三)081102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
1、《計算機監測控制技術》本方向主要研究計算機監測控制系統的工程設計方法及其在工業生產領域中的應用。主要研究內容:無線傳感網絡在工業監控系統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工業監控系統的應用開發與實現;計算機監測控制系統的軟件體系及過程可視化技術;監控組態軟件的開發與設計;基于DSP 、ARM、FPGA 、 PowerPC 、現場總線技術的工業現場監控設備研發。
2、《智能與網絡化控制系統》本方向主要研究智能與網絡化控制系統的理論、技術及工業應用。主要研究內容:DCS、FCS中的網絡通信技術;網絡擁塞、網絡時延閉環控制的機理和控制方法;網絡化計算機控制系統的建模方法、系統集成技術;網絡化控制系統的控制結構、智能控制算法生成及監控組態軟件開發。
3、《先進功率變換與控制》1)先進功率變換網絡拓撲結構、統一調制理論、方法與技術;2)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系統的智能化并網與逆變控制、分布式供電系統的建模與時域仿真。
4、《復雜系統建模、分析與優化》本方向以工業、交通、通信、軍事、資源、環境等領域中的各種復雜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解決系統分析、優化設計、智能控制和綜合管理中的問題,主要研究內容(1)非線性復雜系統的建模與控制;(2)復雜網絡的理論、方法與應用;(3)網絡傳播的復雜適應性系統。
(四)081104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專業
1、《模式分類與生物特征識別》本方向主要進行生物特征識別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包括:① 研究生物特征圖像或者特征信號的采集、檢測、定位、識別等;② 研究各種生物特征識別應用技術,包括指紋識別、虹膜識別、人臉識別、步態識別、語音識別、簽名識別、人耳識別、視網膜識別、掌紋識別等;③ 研究和開發生物特征鑒別應用系統。
2、《圖像與視頻的處理與理解》本方向主要研究多媒體信息,特別是圖像與視頻信息的分析、理解與處理的關鍵技術,包括:①網絡圖像標注與跨語言多模態信息檢索模型的研究與實現;②海量視頻信息的分析與檢索; ③復雜背景下的多目標跟蹤;④異常監控視頻事件檢測。
3、《智能計算與智能系統》本方向主要研究模式分類與識別中的各種智能計算技術,包括:①知識提取、Web挖掘技術;②數據挖掘中的現代智能技術。
(五)085203儀器儀表工程專業
1、《網絡化測控與網絡測試》該方向以傳感器技術、嵌入式計算機技術、分布式信息處理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基礎,主要研究:(1)智能儀器及網絡化測控技術;(2)協議一致性測試;(3)嵌入式技術與測控系統;(4)無線傳感器網絡及應用。
2、《精密測試技術與智能儀器》該方向以光、機、電、計算機一體化為特色,展開信息的獲取、傳輸、分析、處理、控制及應用、精密光機電一體化儀器工程等方面研究,主要研究:(1)新型傳感器技術與應用;(2)精密測試理論與技術;(3)智能儀器設計與集成。
3、《網絡機器人控制與信息融合》該方向以移動機器人技術、網絡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和信息融合和模式識別技術為基礎,主要研究:(1)多機器人網絡化控制技術;(2)多傳感器信息融合。
(六)085207電氣工程專業
1、《智能電網信息技術》方向主要研究智能電網領域的信息通信與信息安全技術,研究智能電網不同結構與組件之間的聯系,為電網操作提供可靠的樞紐平臺。主要內容有:①電網信息安全技術;②統一信息平臺研究;③智能電網信息分析優化與管理等。
2、《電工與電能新技術》該方向以新理論、新原理、新技術及新工藝在電工領域里的應用為核心。主要研究內容有:①新能源與新型發電技術;②電氣化交通;③超導電工技術;④電力系統電磁兼容
3、《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方向主要研究電力系統自動化裝置以及保證電網安全運行中的監測與控制技術。主要內容有:①電力系統分析與控制;②配電網自動化;③用戶需求側管理;④智能保護與變電站綜合自動化。
4、《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方向主要研究新型電力電子器件、電能的變換與控制、功率源、電力傳動及其自動化等理論技術和應用。主要研究內容有:①高頻開關電源技術;②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③不間斷電源設備(UPS);④電動汽車的驅動與控制系統;⑤太陽能、風能等各種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
(七)085210控制工程專業
1、《網絡控制技術》方向主要研究通信系統與網絡中的控制、管理和優化技術。主要內容有:①通信系統中控制方法與技術;②復雜網絡控制、管理與優化;③基于網絡的控制技術。
2、《機器人技術》方向主要研究機器人運動控制、智能控制等相關技術。主要內容有:①單機器人系統的控制技術研究;②多機器人系統的協調操作與控制研究;③機器人系統智能控制技術研究等。
3、《圖像處理技術》方向主要研究圖像與視頻信息的分析與處理的關鍵技術,包括:① 海量視頻信息的分析與檢索;②復雜背景下的多目標跟蹤;③異常監控視頻事件檢測。
4、《智能系統應用》方向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究生物特征識別智能系統和數據挖掘智能系統。包括:① 生物特征圖像或者特征信號的識別;② 知識提取、Web挖掘技術;③數據挖掘中的現代智能技術。
5、《智能檢測與控制技術》方向研究計算機監測控制系統的工程設計及智能與網絡化控制的技術。主要內容有:①工業監控系統的應用開發與實現;②工業現場監控設備研發;③智能控制算法生成及監控組態軟件開發。
006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Institute of Advanced Materials, 簡稱IAM)目前建設有“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江蘇省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平板顯示與固體照明工程中心”、“江蘇-新加坡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聯合重點實驗室”。依托“有機光電子學”首批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了“有機電子與信息顯示”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并加盟由南京工業大學牽頭組建的首批國家協同創新中心—“江蘇先進生物與化學制造協同創新中心”。
研究院現有教師74人,教授19人,副教授16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央組織部“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青年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入選者5人,江蘇省特聘教授3人,專職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比例達到100%,有海外留學經歷的成員達70%以上。
近年來,團隊科研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2013年),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2010年),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4項(2014年、2012年、2009年、2008年),入選2013年度科技部“有機光電子學”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2011年度教育部“有機與生物光電子學”創新團隊。主持在研及完成160余項科研項目,其中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100余項,包括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973首席)及課題(4項)、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3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60余項)、教育部重大培育基金項目(3項)等,總科研經費達1.5億元。團隊成員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Chemical Society Reviews、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上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800余篇,其中影響因子3.0以上400余篇;獲授權或已公開美國、新加坡和中國專利250余項。
(一)070207光學專業
1、《光電功能材料及應用》主要研究全新的光電子材料體系的高效制備,并實現其在高性能光電器件中的應用。
2、《微納光電子學及應用》主要研究微納米結構的光子學與電子學器件,并研究其在光通訊、光信息處理、微流控等光電子技術和集成光學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3、《光電轉換與能量存儲》主要研究電致發光器件、光伏器件等。包括這些器件的結構設計、材料加工、性能仿真與器件制備與測試。
4、《激光材料與器件》主要研究基于有機-無機雜化的摻稀土氟化物納米激光材料的制備、新型增益導引-折射率反導引大模場光纖的設計與制備、光通訊用紅外與可見光的聚合物轉換開關、高分貝聚合物光放大器等。
5、《光電信息存儲》主要研究各種光存儲器的設計、制備與應用。包括波導多層體存儲器的設計與研究、基于有機半導體等新材料的光學存儲器件制備等。
6、《生物光子學與生物檢測》主要研究對各種重要生物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等)具有特異性檢測和識別能力的熒光探針分子,并實現在生物體內對目標靶向生物分子的標記。
(二)080300光學工程專業
1、《光電信息材料》主要研究具有特殊結構和優異性能的各類有機、無機及有機無機雜化光電信息材料的設計策略、制備方法、結構表征及性質研究。具體包括: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有機激光材料、有機傳感材料、以及一些配套材料的設計、性能優化和相關機理探索。
2、《光電子器件》主要研究基于各類有機、無機及有機無機雜化光電信息材料的光電器件的制備、優化及器件性質研究。具體包括:電致發光、太陽能電池、電存儲、場效應晶體管、傳感、激光器等器件的制備、界面修飾、性能優化及相關機理研究。
3、《有機光電子學》主要研究有機光電材料的電子過程、光學、電學性質及其與化學結構的關系。具體包括如:有機光電材料的激發態性質、光學性質、電學性質及其構效關系和相關機理的研究。
4、《生物光電子學》主要利用光子學原理和技術研究生物分子的電子學特性、生物系統中信息存貯和信息傳遞等過程,解決醫學、生物學和生物技術領域中的問題。具體包括生物體的成像、探測和操縱,臨床疾病探測、診斷和治療等。
(三)0809Z1有機電子學專業
1、《有機半導體》主要研究有機半導體材料的設計、合成、性能及其光器件應用,重點在與設計開發新型的有機半導體材料體系,研究有機半導體光電性質,闡明材料結構與光電性能的內在關系,如光學性質、電學性質及光-電/電-光轉換性質等,具體包括: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有機激光材料、有機傳感材料及一些配套材料的設計、性能優化和相關機理探索。
2、《光電子器件物理》主要研究有機光電子器件的制作表征、性能評價、工作機制及功能應用,具體包括器件結構設計、制膜工藝研究、薄膜形貌調控、器件物理機制研究、器件性能優化、器件壽命評價和光電功能拓展等;功能器件的應用包括有機電致發光器件、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有機激光器件、有機場效應晶體管器件等。
3、《有機光電顯示》主要研究有機/高分子功能材料的設計、合成及其在電致發光器件或硅基液晶顯示器件中的應用。這些功能材料包括:有機半導體材料、有機導體材料、有機發光材料、甚至有機絕緣材料等;涉及的器件物理包括:載流子注入、輸運、復合等機制,器件老化機制等。
4、《有機薄膜晶體管》主要研究有機材料及其在薄膜晶體管中的應用,包括p型、n型有機半導體材料和有機絕緣材料的設計合成,制備其作為半導體層或有機絕緣層的有機薄膜晶體管并優化其器件性能,具體包括提高晶體管載流子遷移率、優化有機薄膜晶體管器件制備工藝、研究開發大面積柔性有機薄膜晶體管以及有機薄膜晶體管在信息顯示、信息存儲、光探測和傳感等領域的應用。
5、《有機電存儲》主要研究有機存儲材料及其在電存儲器件中的應用,如發展有機/聚合物和金屬配合物(聚合物)電存儲材料,并研究其在有機二極管存儲器和有機晶體管存儲器中的器件性能。重點提高器件的維持時間,存儲密度和穩定性,降低器件的響應時間,揭示存儲器件的存儲機制,開發大面積柔性有機電存儲器件。
6、《有機太陽能電池》主要研究內容與有機光電顯示類似,因為二者是相反的2個過程:一個是光轉電,另一個是電轉光。因此,有機太陽能電池主要研究有機/高分子功能材料的設計、合成及其在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這些功能材料包括:有機半導體材料、有機導體材料、有機發光材料、甚至有機絕緣材料等;涉及的器件物理包括:激子形成、激子解離、電荷輸運、復合等機制,器件老化機制等。
(四)0809Z2生物電子學專業
1、《化學與生物傳感》主要研究各種與環境、食品安全和重大疾病密切相關的重要化學物質(如重金屬離子、環境毒素、毒品等)和生物分子(如基因、蛋白質、腫瘤標志物等)的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檢測,以及相關生物傳感器與生物芯片的研制。
2、《分子影像》主要研究新型光(熒光/磷光)、磁多功能探針的構建及其在重大腫瘤疾病的分子影像診斷與治療方面的應用。
(五)085202光學工程專業
1、《信息顯示技術》主要研究光電信息顯示器件的設計、制備、測試分析與應用,如:有機電致發光顯示與照明技術、硅基液晶顯示技術、有機發光晶體管技術、電化學池發光技術等。具體包括:底發射結構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頂發射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顯示器件集成與封裝技術、光學耦合輸出設計、表面等離子增強熒光原理與應用、下轉換技術等。
2、《信息存儲技術》主要研究信息存儲器件的存儲原理與應用,包括新型有機半導體二極管存儲器、有機半導體晶體管存儲器的設計、制備與集成技術,重點提高存儲器存儲能力、存儲速度、存儲時間等性能參數以及存儲器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3、《光電轉換器件與技術》主要研究基于有機半導體材料光伏太陽能電池、光電探測器等光電轉換器件的原理、設計、制備、集成與應用。具體包括:有機小分子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有機/聚合物混合異質結太陽能電池、量子點/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有機/聚合物光電探測器等。重點揭示光電轉換器件的工作機理,提高器件的光電轉化效率和穩定性,以及集成與封裝技術。
4、《激光器件與技術》主要研究基于有機半導體為工作物質的激光材料與激光技術,包括開發高效率低閾值有機半導體激光工作材料、光泵浦有機激光器、電泵浦有機激光器的實現方法、諧振腔技術、有機隨機激光原理與技術、有機激光器陣列集成技術等。
5、《傳感技術》主要研究新型傳感器與傳感技術,包括發展基于有機熒光染料、磷光染料及共軛聚合物的熒光/磷光化學/生物傳感器件,發展基于光電功能納米材料的新型高效電化學及光電化學生物傳感器,傳感器的集成技術,重點提高傳感器的靈敏度和特異性。
007物聯網學院
物聯網學院于2009年9月成立,以適應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近年來始終面向全國招生。學院現有“信息網絡”二級學科博士點;“信息網絡”碩士點;“物流工程”專業碩士學位點。
學院擁有優秀的師資隊伍,具有一批主持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重點項目、產業化項目和企業委托項目等研究工作的專職教師,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博導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17人,具有博士學位、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占總人數的91%以上,獲得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保證了高水平的教學質量。學院現有教育部和江蘇省重點實驗室、中央與地方共建的業實驗室、與通信運營商聯合共建的創新實驗室、以及校企合作建立的實踐教學基地。這些實驗室和實踐基地具備一流的研究與實踐環境,豐富實踐經驗的指導教師,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提供了優良的教學實驗平臺。
學院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突出工程能力的訓練,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體系;與政府、國內外高校、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辦學模式、項目實訓與企業實習相結合的培養過程;培養的學生符合戰略型新興產業的需要,以滿足社會對信息網絡和物流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促進信息網絡產業的發展,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優秀的信息網絡人才與管理人才,同時成為服務社會的重要平臺。
(一)081021信息網絡專業
1、《下一代通信網絡與IP技術》方向主要研究實現通信網、計算機網和廣播電視網絡的三網融合的下一代網絡的關鍵技術,包括網絡協議、網絡設備和通信軟件的研究和實現,網絡的管理、控制、優化,P2P(端到端)的通信技術及其管理,下一代通信網絡NGN和下一代互聯網NGI及IPv6技術及其實現。靜、動態圖像內容的識別與理解技術,網絡環境下音、視頻智能處理技術等。
2、《現代網絡技術與多媒體技術》方向主要研究現代通信網絡,寬帶廣播電視網絡,計算機網絡等性能分析,流量控制,QoS保證等理論與技術,單播、組播路由技術;研究保密通信及網絡安全的理論與技術,以及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的信息處理技術等。
3、《信息網絡應用技術》方向主要研究以INTERENET/INTRANET為基礎,研究在網絡環境下在不同領域中應用,包括網絡中各種應用軟件、網絡安全技術、網絡系統管理、網絡協議測試、電子商務、圖形圖像和虛擬現實技術等。
4、《軟件技術在通信網絡中的應用》方向主要研究計算機軟件技術在信息產業及通信領域中的應用,包括計算機軟件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以及計算機網絡軟件、通信網安全、通信協議的測試以及電子商務等。
(二)085240物流工程專業
1、《物流信息系統》本方向主要研究物流信息的收集、存儲、管理等關鍵技術,包括如何保證物流數據的完善性、準確性,以及校驗能力和預防、抵抗破壞能力;如何保證已得到的物流信息能夠安全可用;如何將輸入的數據加工處理成物流系統所需要的物流信息;如何保證物流信息輸出形式便于人或計算機理解以及物流信息系統的開發技術。
2、《物流傳輸過程中的網絡安全技術》本方向主要研究物流傳輸過程中的網絡與信息安全,包括:保護自身成本受限的RFID標簽中的信息不會被獲取、復制、篡改和濫用的技術;如何保證用戶對自己位置信息的掌控能力,確保隱私信息不被攻擊者利用,防止隱私信息泄露,標簽攜帶人或物品被跟蹤、監控;物流傳輸過程中的無線網絡安全技術;物流傳輸網絡安全技術等。
3、《信息網絡技術及其在物流工程中的應用》本方向主要研究信息網絡技術在物流工程中的應用,順應物流信息化發展的智能化、標準化趨勢,研究信息網絡技術在物流信息中的應用,包括如何讓物品“開口說話、發布信息”等物流信息的感知識別技術;物流信息化的通信技術與網絡構建技術;如何整合與利用海量的智能物流數據技術,包括如何存儲、如何檢索、如何使用和如何不被濫用等關鍵技術。
4、《物流工程管理》本方向主要研究物流網絡工程和信息管理技術。主要包括物流基礎設施網絡的規劃理論和方法、物流信息網絡的結構與模型、物流組織網絡的運作模式與創新機制、以及子網絡間銜接機理和服務協調的均衡方法,物流服務資源配置的網絡化整合方法、物流網絡的績效評價體系等;運用信息管理理論研究供應鏈與物流系統的信息共享理論,現代物流信息技術理論與應用,物流系統模擬與仿真,物流信息系統規劃與合理性評價等。
008理學院
理學院現有應用數學、應用統計2個碩士研究生專業,有數學、物理兩個校級重點培育學科,有信息與計算科學(省重點專業、省特色專業)、應用統計學(省重點專業、校特色專業)、應用物理學(省重點專業、校特色專業)3個本科專業,有數學實驗教學中心、物理實驗教學中心兩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中央地方共建實驗室。
理學院現有教師123人,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43名,博士生、碩士生導師38名,具有博士學位38人(其中博士后8人),博士、碩士占教職工總數的81%,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1名和優秀青年骨干教師3名,學校“鼎新學者”2名。理學院近三年在各級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500余篇,其中被國際權威的SCI、EI等檢索收錄近100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2項,國家社科基金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3項,廳局級及橫向科研項目8項。
(一)070104應用數學專業
1、《 非線性分析及其應用》主要研究非線性分析現代理論與方法,及其在信息處理、數據分析等中的應用。包括:凸優化、組合優化、智能優化、統計學習理論、計算智能、模式分析、視音頻信息處理、數據挖掘、大數據處理、機器學習等。
2、《信息處理理論與應用》主要研究通信和信息系統中現代信息信號處理的數學理論和方法,包括編碼/密碼理論、通信系統中優化理論、信息融合方法、網絡優化、小波分析應用、隨機諧振信號處理、隨機服務系統等。
3、《數值方法與應用》主要研究圖論與優化、網絡設計、數值計算,及其在通信中的應用。
(二)025200應用統計碩士
1、《應用統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信息統計與決策服務:對信息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揭示其內在本質;人口與社會統計:側重對人口健康的信息采集、指標體系設計、因素分析、效果評價等進行分析和研究;精算與保險統計:對保險領域的實證數據或統計模型進行統計和分析,為保險行業產品的設計、風險管理等提供服務;統計計算與應用:對統計方法中的統計計算問題以及計算機蒙特卡羅方法及其應用進行分析和探索;以及金融與經濟統計、市場調查與分析等。
011管理學院
管理學院創建于1983年的南京郵電學院管理工程系,經過一代代南郵管理人不懈努力、踏實奮進,在管理學領域學科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學院擁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工商管理專業碩士(MBA)、會計碩士專業學位(MPAcc)和項目管理工程碩士(MPM)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管理學院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出發點,教學與科研并舉,貫徹落實“創新、特色”的辦學理念,緊密結合社會信息化尤其是信息與通信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轉變發展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筑學院核心競爭力,努力創建信息與通信行業管理學院的強勢品牌。
管理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15人,其中專任教師88人,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務比例為53.2%,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占比56.8%。近三年來學院有十余位教師入選省部級各層次人才培養資助計劃項目;學院教師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工業與信息化部軟科學等國家級和部省級科研課題近百項,經費總額超過1000萬元;一批成果獲得了省部級以上獎勵。
學院擁有江蘇省首屆高校優秀社科創新團隊——“網絡文化安全與管理”創新團隊,江蘇省高校優秀社科創新“大數據與人口流動研究”;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培育點——“產業信息安全與應急管理研究中心”、江蘇省決策咨詢基地——“江蘇現代信息服務業”研究基地、江蘇省科協“科技思想庫基地”;是江蘇省通信學會“通信技術經濟與管理現代化”專業委員會、江蘇省系統工程學會信息系統專業委員會掛靠單位。另外,學院還擁有“電信運營管理與服務體驗實驗室”、“網絡社會安全與管理模擬實驗室”和“基于云計算的移動商務實用型人才實踐教育中心”等6個省部級實驗教學平臺。
(一)120100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
1、《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本方向配套科研、教學與實驗實踐資源豐富,擁有一個中央與地方共建 “經濟運行與管理綜合實驗室”,形成了以物流供應鏈資源逆優化、主體決策行為決策、產品定價以及供應鏈系統再造為主的四大特色研究方向;“十二五”期間,獲得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支持,“江蘇省快遞服務業發展規劃(2010-2012)”獲得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2、《技術創新與知識管理》本方向以管理學、經濟學理論為基礎,依托南京郵電大學的學科優勢,主要從事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企業創新管理以及知識管理等方面的理論與應用問題研究,重視信息通信產業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以及產業持續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研究。本方向承擔江蘇省科協“科技思想庫基地”功能,多項決策咨詢報告獲得省部級領導批示,已形成“政產學研金”協同創新、應急響應知識需求管理、應急平臺技術研發和跨界隱性知識的協同為主的四大特色研究子方向;“十二五”期間,已獲多項國家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企事業合作項目資助,并獲得省級哲社優秀成果二等獎多項。
3、《通信企業決策與支持系統》本方向擁有1個江蘇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和1個省級實踐教育中心,專注通信行業和企業宏觀、中觀和微觀各層面復雜決策管理活動研究,已凝練出一系列適用于中國通信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企業經營、決策管理經驗;并形成了以通信企業戰略轉型、決策經營、產業升級以及應急通信管理為主的四大特色研究子方向;“十二五”期間,通信企業決策與支持系統方向縱向與橫向項目支持力度與經費十分豐富,一些成果成為政府部門行業標準和政策制定的依據,取得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
4、《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本方向結合我校“大信息”發展的重點研究內容,主要采用數量分析方法、信息資源管理、計算機及信息系統等方面的理論和技術,重點進行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統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評價等方面的研究。本方向擁有1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江蘇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和1個省級重點實驗教學中心;已形成了以應急管理、網絡輿情監管、信息消費和服務創新、信息資源與產業優化配置等研究子方向;“十二五”期間已獲得國家級科研項目和企業事業項目十余項,并獲多項省部級以上科研獎項。
(二)120200工商管理專業
1、《企業創新管理》運用管理學和經濟學相關理論、技術及方法,以信息通信產業為主要研究對象,致力于研究技術創新與知識管理、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構建與運行等方面的理論與應用問題,并重視信息通信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構建、產業轉型中制度創新等方面的問題。“十二五”期間本方向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省哲社重點項目支持多項。研究成果多次被分管副省長批示并在相關主管部門采納推廣,獲得省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多項。
2、《企業運營管理》本方向從現代通信網絡技術發展對企業運營模式、競爭戰略影響的角度,運用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逆優化思想和方法,開展了網格商務環境下信息通信企業運營過程中運營戰略、運作模式,以及內部資源優化配置等相關運營管理研究。本方向與信息通信業和信息服務業結合緊密,相關教授是ITU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局“因特網國際互聯——流量與多要素”課題召集人和報告人。
3、《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本方向重點關注我國信息通信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團隊管理和組織績效等問題,適應信息通信技術快速發展對高科技企業研發團隊產生的影響,已在團隊結構與團隊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發人員激勵機制的建立模式、電信運營企業組織結構模式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近三年來本方向骨干教師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項。
4、《財務管理》本方向運用現代財務管理理論,重點關注創新環境下的金融和企業財務管理、復合資本結構和人力資本參與治理、企業預警及應急管理中的財務分析與評價等問題的研究;抓住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契機,將會計學、財務管理與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相結合,研究信息化環境下企業的內部控制、全面預算、內部審計等課題;本方向擁有兼職導師多名,并與省內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交流平臺。
5、《營銷管理》本方向主要研究現代市場營銷理論與實踐,側重于信息產業背景下的服務營銷實務與應用,開展了基于信息通信企業的市場競爭戰略研究、市場營銷策劃、市場經營分析,以及通信企業服務營銷與網絡營銷等相關研究。近三年來,本方向共承擔企事業單位委托課題和咨詢項目多項,累計經費總額達到400余萬元。
6、《信息產業經濟與管理》本方向運用管理學和經濟學相關理論、技術及方法,以信息通信產業為主要研究對象,致力于研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構建與運行等方面的理論與應用問題,并重視信息通信產業、產業轉型中的數量經濟與管理科學,近年來多項研究成果在省委宣傳部宣傳工作動態《社科基金成果??房霾⒈幌嚓P部門采納推廣。
(三)085239項目管理專業
1、《項目管理》本方向主要培養復合型項目管理人才,培養工程項目管理管理人員把握項目啟動、計劃、實施、控制、收尾的全過程,并在時間、成本、質量、風險、合同、采購、人力資源等各個方面對項目進行全方位的管理,采用系統化、專業化和科學化的方法,綜合運用項目管理學科及應用領域的知識,對項目從決策、實施、評審、項目組織建設、解散、項目溝通協調、項目物料采購、設備、能源和信息進行綜合評估與管理,使其能夠在要求的時間內實現項目管理目標。
(四)125100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
1、《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理論與實務并重、適應全球化和信息化要求、具有復合知識結構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工商企業人才。在信息化環境和互聯網時代下,更加注重培養具有信息化素養的職業經理人以及信息服務領域的高端管理人才。學習方向包括財務分析與投融資管理、創新與創業管理、大數據與市場營銷、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
(五)125300會計碩士(MPAcc)專業
1、《通信企業財務管理》本方向運用現代財務管理理論,重點關注創新環境下的通信行業企業運營及財務管理、影響企業價值管理的要素及其作用機制、資本運營等,培養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
2、《數據分析與財務決策》本方向運用數據分析的理論和方法,重點關注信息化環境下企業成本、利潤、運營管理等方面的財務決策,培養信息化環境下的應用型管理會計人才。
012經濟學院
經濟學院是南京郵電大學大學信息文科建設支柱學院之一。目前有經濟學系、經濟統計系、國際經濟與貿易系、金融系四個系;有應用統計專業碩士學位點;有與江蘇省統計局和江蘇省統計學會合作共建的“江蘇省統計科學研究基地”;有江蘇省高等學?;A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經濟運行管理綜合實驗教學中心;是江蘇省統計調查服務行業協會會員單位。此外,學院還擁有江蘇省高校優秀社科創新團隊——“基于大數據的人口流動問題研究”創新團隊。
目前學院有教職員工45人,其中專任教師37人,專任教師中:教授8人,副教授16人,講師13人;具有博士學位13人,具有碩士學位20人。教師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人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跨世紀學術帶頭人、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10余人次。
近年來教師主持國際合作項目2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 教育部、全國統計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及其它各種省部級科研項目50余項。在《管理世界》、《統計研究》、《經濟學動態》、《世界經濟研究》、《SocialIndicators Research》等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200余篇,被SSCI、SCI、EI、人民大學報刊資料收錄或全文轉載20多篇。研究成果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獎2項、江蘇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成果獎4項、國家統計局表彰3項、國家衛計委表彰7項、及其它各級獎勵/表彰20余項。
(一)025200應用統計專業
1、《應用統計》專業綜合運用統計學基本理論、方法和統計分析軟件,對經濟社會領域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分析、預測與決策。特別是對信息統計與大數據分析、人口與社會統計、金融統計等領域的理論與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和解決。
在信息統計與大數據分析領域,主要基于統計學、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模式識別、數據庫和可視化技術等,研究分析各種金融數據、網絡數據、企業生產數據、客戶數據、通信數據等,從中挖掘出潛在的關聯和模式,揭示現象的深層次原因,預測未來發展的動態趨勢。
在人口與社會統計領域,主要是運用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理論,研究人口規模、人口結構、人口素質、人口分布變化及其對人口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影響,關注人口和社會熱點問題,致力于人口分析技術在人口研究、社會管理和經濟發展中的應用。
在金融統計領域,主要基于統計學、信息科學、數據庫等技術對金融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利用風險管理技術對股票、債券、期貨期權等金融工具及其組合等方面的風險進行評估與預測,對風險進行有效管理與控制。
010傳媒與藝術學院
傳媒與藝術學院依托學校信息特色的學科優勢,立足大傳播、新媒體,走信息技術向傳媒和藝術領域延伸和交叉的發展之路,走工、文、藝學科交叉融合之路。學院的學科范圍涵蓋計算機科學、通信和信息技術、廣告學、藝術學等。學院擁有一流的平面設計、動畫制作、虛擬演播室、視頻攝錄及非線性編輯設備,教學資源足以給學生提供優良的網絡和計算機環境去學習、探索21世紀面臨的網絡教育、網絡傳播以及數字媒體技術的新問題,適應社會對理工文交叉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學院現有信息藝術設計與教育專業二級碩士點,在校碩士研究生12人;現有廣告學、數字媒體藝術和動畫三個本科專業,現有在校本科生556人。目前學院共有教職工4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者11人,碩士生導師6人,98%的專職教師具有博士、碩士學位。學院教學質量較高、社會效益顯著、相關學科在省內處于領先水平、在國內同類院校具有一定影響力。
(一)0401Z2信息藝術設計與教育專業
1、《信息藝術設計與教育》是運用教育學、藝術學和信息技術的理論和方法,將藝術、信息技術與文化教育高度融合,著力揭示信息藝術設計與教育的本質和規律的交叉性學科。它注重在教育、信息、藝術的交叉領域,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原創能力、整合能力和策劃能力,以促進藝術設計與藝術教育不斷創新與發展。
013馬克思主義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于2011年3月。主要承擔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工作。學院設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研究生政治理論課等教研室等五個教研室,另設學院辦公室、圖書資料室、教學檔案室三個管理與教輔部門。江蘇省物聯網產業發展研究基地、江蘇省農業信息化決策咨詢基地等科研平臺掛靠學院。
學院設有思想政治與公民教育專業二級碩士點,下設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主義中國化、高校學生管理三個研究方向。從2012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現有在校研究生18名。學院擁有實力雄厚、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F有教職工54人,專任教師50人,教授、研究員8人,副教授28人。教師中博士和在讀博士30余人,江蘇省思想政治理論課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8人。學院近年來高度重視內涵建設,并取得了明顯成效,2013年確立為江蘇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示范點,教學改革成效顯著。目前學院已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 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 14 項,省社科基金項目13項,民政部等其他省部級課題6項,教育廳重點重大項目3項,出版著作11部,發表論文27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140多篇,其中部分成果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全文轉載。獲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
(一)0401Z1思想政治與公民教育專業
1、《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以及如何針對當代大學生的政治思想現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構建當代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基本經驗和基本規律、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中國現代化進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和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等。
3、《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研究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內容、功能與作用,工作目標、模式與策略;外部環境及其協調機制;內部結構及其整合機制;相關人員素質與專業化培訓體系;以及中外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比較研究等。
014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設公共管理系、社會工作系等6個教學機構,績效管理與公共政策研究所、社會工作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等7個研究機構。學院現有教職工6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5人,副高以上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的64%;博士和在讀博士19人,占38%。專任教師中有多人擔任全國政府績效管理研究會、全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等國家和省學術機構副秘書長、常務理事、理事、委員等職務?,F有省“333工程”、省“青藍工程”等各類人才工程重點培養教師9人。學院科研力量雄厚、科研成果豐碩。近5年教師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項,省部級項目30余項,廳級課題、校級課題和橫向課題若干項。多項成果獲國家部委和省級嘉獎。
學院現有公共安全管理與教育專業二級碩士點,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社會工作、勞動與社會保障四個本科專業,其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行政管理和社會工作為校級特色專業。目前,我院碩士生導師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教育學等碩士點下培養研究生,還擔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的碩士生導師。學院注重實踐性環節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已經建立19個校外教學實習實踐基地。
(一)0401J1公共安全管理與教育專業
1、《網絡安全教育與管理》研究信息安全以及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國內外有關信息安全方面的政策和法規以及信息安全技術領域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發展動態;網絡危機事件的成因、發展路徑、社會影響及其應對措施等。
2、《高校安全教育與危機管理》研究高校安全文化建設,高校安全穩定長效機制,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危機干預,和諧校園建設,高校民族宗教問題,高校保密工作,高校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等。
3、《城市社會治理與公民教育》研究近代以來我國社會治理的方式、內容及其變遷,近代社會教育思想、近代社會教育事業的特點和影響及對現代社會的啟示,公民教育在構建公民社會自我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公民教育的內容和途徑,當代城市社會治理的內容、機制與手段等。
015外國語學院
外國語學院成立于2000年4月,現有教職工120人,其中專任教師102人,教授10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員36人;另有常年受聘的外籍英語和日語教師8人。在教師隊伍中,有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2名,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1名,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2名;青年教師中絕大多數獲得博士、碩士學位。至今已有70余名教師被選派到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留學訪學或接受短期培訓。
學院現有課程與教學論專業二級學科碩士點,現有導師10人,已招收碩士研究生22人。學院設英語系、日語系、翻譯系、大學英語教學一部、大學英語教學二部、研究生英語教學部、學院辦公室、外語教學實驗中心和資料室。外語教學實驗中心現有多種不同類型的語言實驗室16個,其中包括適合各專業的實驗室以及語言自主學習中心。
學院還設有外國語言學研究所、外國文學與文化研究所和翻譯研究中心等校級科研機構。近五年來,我院教師發表各類學術論文200多篇,其中發表在外語類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期刊上的論文100余篇,出版論著、譯著、工具書和教材30余部,其中《21世紀英語專業系列教程》獲2004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英國文學作品選讀》2005年被評為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主持在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主持在研及完成省部級項目17項。
(一)040102課程與教學論專業
1、《信息技術教育》研究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和公民信息技術素質提高問題,以及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問題和信息技術領域專門人才培養問題。
2、《英語教育》研究英語教育的基本規律,英語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的基本理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改革,多媒體網絡教學等。
3、《英語翻譯(科技英語翻譯)》探討理工院??萍加⒄Z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的新型模式,研究在科技文獻的“英譯漢”和“漢譯英”中的有關理論與技巧等。
4、《大學體育教學》研究大學體育教學活動的有關規律,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促進大學生身體健康的途徑和方法,以及大學體育文化的形成過程和發展趨勢等。
016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設有“教育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下設“教育技術學、高等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思想政治與公民教育、信息藝術設計與教育、公共安全管理與教育”等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學院現有教育技術學、數字媒體技術2個本科專業,設有教育技術系、數字媒體技術系、教育與心理教學研究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數字媒體技術省級實踐教育中心、大學生創新活動中心、教育信息大數據分析應用研究所等教學科研機構。
學院擁有一支綜合素質好,學術水平高,教學和科研經驗豐富,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富有朝氣的教職工隊伍。教師中90%具有博士、碩士學位,72%擔任碩士生導師,并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教育部影視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省級高校(百名)學術拔尖人才、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對象、 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人選、省“333工程”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等多人。
學院近年來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科研項目等數十項,授予國家發明專利十余項?,F有校級重點專業1個、校級精品建設課程3門、校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校級精品教材3門、校級重點教材1門,在各級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CSSCI、EI等國際權威檢索工具收錄。
學院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致力于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學院近30%的本科畢業生被保送或考取碩士研究生繼續學習,其中不少學生被錄取在“985”高校。學院學生就業質量層次高、就業面廣,本科生就業率在99%以上,碩士生就業率100%,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的好評。
(一)040106高等教育學專業
1、《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高等教育管理活動有關規律,包括宏觀層面上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調控和對高等學校的指導和管理,以及微觀層面上高等學校的領導管理體制,以及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人力資源和物資財務等各方面的管理。
2、《院校發展》研究高等學校的發展問題,包括高等學校發展歷史、高等學校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高等學校的資金籌集等問題。
3、《大學生心理教育》研究大學生心理和行為的有關規律和特點,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關因素,大學生中某些不良行為的成因機制,以及幫助大學生糾正某些不良行為、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途徑和方式等。
(二)040110教育技術學專業
1、《教育軟件工程》研究作為工程化產品的教育軟件應用、開發和維護的理論、標準、方法和技術。
2、《移動學習與泛在學習》研究現代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在獲取和處理學習信息、開發知識資源和教學過程優化中的應用.
3、《數字媒體技術》研究現代信息傳播媒介對教育的影響.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開發,作為教育中介的數字媒體的采集、加工、傳播、存儲和產品制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