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旨在培養能夠適應數字藝術及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面向和服務于數字時代及中國當代電影產業的發展、網絡圖像和微電影等相關傳媒領域,系統掌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培養數字時代急需的數字藝術領域的職業人才,和網絡交互中的微電影、新媒體數字電影、視覺藝術等創作的人才。
二、教學條件
專業創意畫室包括畫板、畫架、畫室投入將近4萬余元,多媒體教室投影儀以及最新蘋果一體機等硬件投入110余萬元,為數字媒體藝術實驗影像和短片創作中,包括前期制作,后期剪輯、調色、合成等一系列操作的機器設備投入大量資金,便于學生在上課學習過程中操作訓練,更好的運用到以后的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
三、核心課程
《數字媒體造型基礎(素描、速寫、色彩、雕塑等)》、《新媒體藝術概論》、《造型語言轉換》、《綜合材料實驗》、《數字媒體實驗影像》、《互動多媒體藝術》、《策劃與方案》、《數字繪畫》、《網絡數字媒體技術》《傳統文化修養(民俗、建筑、服飾、教具、書法)》、《裝置與公共藝術》等。
四、師資力量
劉旭光,北京電影學院現代創意媒體學院學科帶頭人,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北京電影學院新媒體專業創始人。
宮林,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北京電影學院碩士,北京電影學院美術學博士。
李新鐸,北京電影學院新媒體藝術專業碩士研究生,北京電影學院新媒體藝術專業博士在讀。
五、專業特色
數字媒體藝術源于文化、藝術和技術的交叉、融合,在這一科學技術與藝術創意高度結合的學科,知識的更換速度對媒體創作人員和教學人員的要求較高,創作者隨時可能因技術的更新而落后。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除了有熟練的操作技巧之外,更要求從業者有良好的藝術素養和獨特的個人創意。這就需要數字媒體人才具有“多才多藝”的才能。對原先媒體的承傳性造成該專業對美學素養的需求,它作為高科技的時代產物從各個方面與藝術的結合更加密切。
數字媒體專業也需要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基礎是創造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性。因此,我們在教學的全過程,一切以學生為出發點和歸宿點,一切以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為目標。圍繞這一目標,我們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指導思想,開設了學科基礎課四門、專業基礎課二十二門、專業課四門。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安排了貫穿整個本科教育階段的專業課程;每個學期都會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前來講學,與學生交流,使學生了解該專業領域的相關最新動態。
六、實踐教學
在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上,以應用性為主,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教學過程的實踐性,以真實課題來強化教學過程之實踐性內涵。采取項目化課堂作業方式推進教學,強調以“探究”為特征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同時,積級倡導“以項目為中心的學習”和“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學生要研究一個具有多種解決方法,開放性的項目或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參與與專業實踐相關的學習任務來提高他們的能力。
七、就業前景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可從事:各大門戶網站、網絡公司、電視臺或電臺網站、廣告公司,多媒體軟件開發與制作公司、交互式多媒體應用開發與制作公司等單位,電視臺、數字電影制作公司、互動娛樂公司、廣告公司、電視頻道及欄目包裝部門、電視劇制作部門、動畫公司及其它各影視制作機構等單位。
本專業的涉及到計算機網絡、數字圖像處理、網頁設計、多媒體信息處理與傳輸、影視技術基礎、攝影與攝像、藝術設計概論、設計美學、畫面構圖以及實驗影像等課程,因此,畢業生可在通信、影視、廣播、信息家電、平面媒體、游戲等行業從事各類數字媒體的制作、傳輸、產品開發以及藝術設計等工作。
八、我系優秀畢業生
1、出國深造:潘星月 宮琨
2、研究生:南京師范大學——王茜琳;上海大學——趙鈺
3、留校一人:陳思遠
4、李永會:院線電影《何日君再來》任美術指導,導演王飛(入選戛納電影節中國單元)2017年公映;院線電影《小情書》執行美術,導演:喬梁(2017年4月全國公映)等。
5、于子洋:作品《夢·井》參展與哥倫比亞大學、第十一屆北京獨立影像展、第五屆華語影像藝術節;作品《非此即彼》入選第十二屆北京獨立影像展入選北京國際微電影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