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測考試中,有一種題目是出題人故意將原本通順的一段文字打亂順序,要求考生根據各分句之間的相關提示信息對這段話進行調整安排,使之恢復通順的狀態。這就是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排序題。每次考試基本都能找到排序題的身影,足見考官對這一題型的青睞。很多考生在做題時,普遍有這樣的體會——耗費了很長時間卻還是沒能將正確答案選出來。那么,到底如何快速準確地解答這類題目呢?
一、巧借選項確定首句
之所以先看選項是因為如果考生自己對題干分句進行排列的話,可能會列出很多種情況,而所給四個選項無形中就為我們縮小了思考范圍,正確答案定在其中。而且選項所提供的首句也是確定的,一定程度上會給我們暗示。只要我們掌握了哪些分句可以做首句,哪些分句不適合做首句,我們就可以更輕松地鎖定正確選項。
那么,哪些句子適合做首句呢?一般來講,引用觀點、背景鋪墊類適合做首句,應該優先考慮。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得知道具有哪些特征的句子不適合做首句,當我們對此有所了解之后,就可以將一些選項直接排除掉,避免浪費時間。
一般來說,反面論證(否則、不然等)、指代類詞語(這,此等)、補充類(當然、也、又等)、結論類詞語(因此、所以、終于等)等不適合做首句。比如“否則我就開槍了”“這不對”“他也是”“所以,他是個好人”這些句子如果放在首句會顯得突兀,會讓讀者摸不著頭腦,覺得莫名其妙。
二、結合句間關系判定先后
當然,在實際考試的時候,一般僅僅通過首句還無法直接確定答案,此時還需要分析句子之間的關系,進而判斷哪些句子是要連接在一起的,不能分割。通常可以從“關聯詞、時空順序、重復話題”這幾個方面來觀察分句間的聯系。
具體來看關聯詞,比如分句③出現了表示因果關系的“之所以”而分句⑥中又出現了“是因為”,那我們就需要優先考慮將⑥和③組合在一起。時空順序也是如此,作者描述一件事物,一般是按照一定的時空順序來寫的,比如一篇山中游記,正常的順序應該是先到山腳下,再上山,再到山頂,最后下山,不可能作者下了山又上山,這樣的話就會擾亂作者的思路,考生也就無法解答題目了。另外,重復話題也是一個被考生忽視卻可供我們參考的切入點,比如②、⑤、⑥這幾個句子都提到了窗戶這個話題,那么,我們就可以考慮選擇將這幾個話題放在一起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