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這些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們黨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的深刻變革,對于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推進“五位一體”現代化建設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史上一場革命性變革
建設生態文明是現階段我國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是值得我們自豪和驕傲的。但同時必須看到,我們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明顯短板,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老百姓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我們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等僅僅作為經濟問題。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我們必須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
建設生態文明是避免重蹈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必然之舉。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現代化過程中都走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上世紀發生在西方國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如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等,對生態環境和公眾生活造成巨大影響。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呈現明顯的結構型、壓縮型、復合型特點,老的環境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接踵而至。我國建設現代化國家,走西方國家的老路,去無節制消耗資源,不計代價污染環境,肯定行不通!建設生態文明,探索一條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建設新路,成為當務之急!
建設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整體。人類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對自然界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利用不講建設。恩格斯曾經深刻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這個道理我們要銘記于心、落實于行。
建設生態文明是摒棄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式發展模式的自我革新。能源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力不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再按照粗放模式發展下去,資源難以支撐,環境難以修復。如果不從現在起就轉變發展模式、建設生態文明,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將來會付出更沉重的代價。因此,我們必須從理論上、實踐上、制度上來一場革命性變革。各級領導干部對保護生態環境務必堅定信念,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決不能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
二、牢固樹立綠色發展新理念
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中華文明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關于對自然取之以時、取之有度的思想古已有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更是蘊含著質樸睿智的自然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統一,既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我國多年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精辟總結。
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一要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在根本上并不矛盾,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加快發展又可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堅強的保障。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只要指導思想搞對了,既可以加快發展,又能夠守護好生態。二要堅持在發展與保護對立統一中保護優先。“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上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鮮明提出了在發展與保護對立統一中保護優先的思想。如果付出了高昂的生態環境代價,把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給破壞了,最后還要用獲得的財富來修復和獲取最基本的生存環境,這是得不償失的邏輯怪圈。三要堅持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上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思想,揭示了生態優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經濟優勢轉化的道理。生態環境越好,對生產要素的集聚力就越強。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財富,就能帶來更多的財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論述,標志著執政理念的深刻變革和發展方式的深度調整,找到了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的現實途徑。
牢固樹立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的理念。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也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基本保障。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就要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綠色架起了富國與惠民之間的橋梁。只有堅持綠色富國,構建起以綠色科技創新和綠色機制創新為支撐的經濟增長體系,才能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只有堅持綠色惠民,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才能激發起人民群眾的綠色創造熱情,實現綠色富國、強國之夢。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的重大命題,彰顯了我們黨對新時期富國之道、惠民之路的科學把握,對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之間關系的深刻認識。
牢固樹立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理念。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基本要求,目的是促進發展模式從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態環境代價的粗放模式向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雙輪驅動模式轉變。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我國在這方面的潛力相當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牢固樹立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理念,堅持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是突破資源環境瓶頸制約、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只有自然資源資產的權利和責任明確,相關的開發和保護活動才能順利實施。針對我國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混亂,歸屬界定不清等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這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創新和突破,體現了在資源配置中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要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空間規劃體系,是源頭預防的重要舉措,目的是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使不同主體功能區自覺按照各自的主體功能定位科學發展。
實行最嚴格的監管制度。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猶如“指揮棒”,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是最重要的。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要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自然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要通過全面設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為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實行最嚴格的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資源環境是公共產品,對其造成損害和破壞必須追究責任。損害賠償制度,主要是針對企業和個人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行為而實行的制度。對違背空間規劃、違反污染物排放許可和總量控制的破壞性行為,要嚴懲重罰。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則主要是針對領導干部盲目決策造成生態環境嚴重損害而實行的制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干部,要嚴肅追責。
加快建立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發揮法治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和規范作用,一是要通過法律約束違背自然規律的盲目及過度開發行為;二是要通過法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通過立法形成支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利益導向機制,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三是要依靠法律促進全民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生態環保領域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法治環境。
四、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生態文明建設對經濟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我們徹底轉變觀念,再不要以GDP論英雄,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豐富了政治建設的內容,要求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上完善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落到實處。生態文明建設是先進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觀,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涵。生態文明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生態環境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一頭連著社會的和諧穩定,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民意所向。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只有堅持“五位一體”,才能真正建設美麗中國。
以系統工程思路抓生態文明建設。大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系統,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國擁有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自然條件各不相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處理好部分與整體、當前與長遠的關系,統籌考慮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所包含的自然生態各要素,多管齊下,進行整體保護和綜合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從環境治理、空間管制、資源節約等多個方面,提出了實施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的科學路徑與具體措施,我們要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認真貫徹落實。
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發展階段,是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優秀成果的繼承和超越,是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否定和揚棄。不同于工業文明所導致的人與自然關系緊張、人對自然無限索取的發展模式,生態文明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作為新的執政理念,日益成為人們的共識,推動全社會形成新的發展觀、政績觀和新的生產生活方式。要堅定推進綠色發展,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推動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我國積極承擔與我國基本國情、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相符的國際義務,積極參與國際綠色經濟規則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制定。在2013年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第27次理事會上,我國生態文明理念被正式寫入決議案文。在去年召開的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與會各國領導人介紹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與實踐,得到普遍認可和贊譽。在今年5月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期間,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我國在推進國內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推動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走出去,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可資借鑒的模式和經驗,對國際環境與發展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
總之,環境危機成為全球性挑戰,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獨善其身。西方工業文明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態環境代價,教訓極為深刻。環境問題也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共同挑戰。事實證明,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必須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不僅要創造出更高的生產效率、更民主的政治、更先進的文化、更和諧的社會,還要創造出更美的自然環境;不僅要更好地解決人與人的矛盾,還要更好地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使命,洞悉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躍遷的發展大勢和客觀規律,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出一系列重要論斷,中國特色的文明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為解決全球生態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作出了中國貢獻。(秋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