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上期的「輕松學習汽車英文」我們要繼續和大家談一談與汽車其他系統相關的英文。
一、鋼圈與車胎(Wheel rim, Tire)
1、輪胎面(Tire Tread)
指輪胎面接觸在地面的部份,為防止打滑及散熱起見,在輪胎面設置有許多花紋。
2、無內胎輪胎(Tubeless Tires)
輪胎內未配裝內胎而此輪胎本身就有內胎構造,空氣即充填在胎中,目前已普遍采用,取代有內胎的車輪。
3、內胎(Tire Tube)
以優質的橡膠制成,充填空氣支持車重,配裝在外胎內部,目前小轎車較少采用,而大客貨車仍普遍用之。
4、輪胎尺寸(Tire Size)
輪胎尺寸印在胎壁上,表示方法有二種,即如34*7或7.50-20等表示之。前者為高壓輪胎,后者為低壓輪胎。另外也有許多記號,例如D用于輕型汽車,F用于中型汽車,G指標準型汽車,H、L、J是用于大型豪華及高性能汽車。如胎壁上加印個R,如175R13,表示輪胎是徑輪胎,寬長175mm(6.9英吋),裝在輪圈直徑13英吋(330mm)在車輪上,一般也會刻上RADIAL字。
5、鋼圈(Wheel Rim)
大多數車輛所使用的鋼圈為鋼材壓制及焊接而成,目前的鋼圈為鋼材壓制及焊接而成,目前的鋼圈外環制造的很精確,以裝配無內胎的輪胎。
6、鋁合金鋼圈(Alumminum-Rim)
質輕,加工容易,是一體鑄成,不易變形,外觀多變化,目前多采用,有省油,導熱性良好,強度分布均勻,減少滾動噪音的優點。
7、輪胎平衡(Wheel Balance)
是前輪定位中,對輪胎的檢查項目之一,輪胎若不平衡,會造成車輛行駛時,左右偏擺震蕩上下跳動,方向盤擺震的現象,駕駛乘座極不舒適,必須配掛重鉛塊于鋼圈的兩側,使之平衡。
8、車輪定位(Wheel Alignment)
汽車的前輪,為顧及操作容易及行駛上的安全,減少輪胎的磨損,于設計時則訂定各項角度,即前束、內傾角、外傾角、后傾角,轉向前展等五個項目,近年來車輛多采用四輪獨立懸吊,而后輪亦做有前束及外傾角,以增加行駛的穩定及舒適性,故有后輪定位。
9、側滑測試(Side Slip Tester)
以車子行駛1公里,車子偏向橫側之公尺數表非,即m/km,一般不得超過3-5m/km。車輛產生側滑之原因為前束、外傾角,后傾角等調整不良之結果,所以檢測站做車輛安全檢查時,只需量偏滑值即可。
二、汽車電氣系統(Automotive Electric System)
1、起動馬達(Starting Motor)
利用齒輪傳動來搖動引擎或起動引擎的電動馬達。
2、電磁開關(Solenoid Switch)
借著電磁線圈蕊的移動而使開關閉合的一種小開關裝置。其蕊也會導致機械作用,如將傳動小齒輪與飛輪的齒輪嚙合,以激活引擎。
3、鹵素頭燈(Halogen Headlamp)
一種燈泡內充滿鹵素的聚光大燈,其光度較一般頭燈要亮。
4、汽油表(Fuel Level Indicator)
分為裝在駕駛室儀表板的表體及裝在油箱上的量油器兩部份。
5、機油壓力表(Oil Pressure Gauge)
通稱為機油表,指示引擎內部機油壓力的大小。至于油底殼中的機油量,需要引擎旁的機油尺測量。現今多數汽車以警告燈代替機油壓力表。
6、壓縮機(Compressor)
空調系統的機件,可探測冷卻劑蒸氣壓縮以增加其壓力及溫度。
7、冷凝器(Condenser)
空調系統的機件,能將管子中的熱量,以很快的方式,傳到管子附近的空氣,大部分的汽車置于水
箱前方。
8、儲液器和干燥器(Dehydrator)
安裝在冷凝器和蒸發器之間,靠近冷凝器,用來儲存液體冷媒,并且將冷媒里的水份吸掉。
9、冷媒(Refrigerant)
在空調系統中,透過蒸發與凝結,使熱轉移的一種物質。俗稱氟里昂(Freon)。
10、冷凍油(Refrigerant Oil)
潤滑空調系統里的活動機件,實施空調工作時,必須重新充填。
11、交流發電機(Alternator)
在汽車電系中,一種可將機械能改變成為電能的裝置。由此可充電至電瓶,并可供應各電器的電力。
12、調整器(Regulator)
在充電系統中,能控制交流發電機電壓的輪出,以防電壓過高的裝置。
13、電瓶水(Battery Acid)
電瓶內所用的電解液:是硫酸和水的混合物。
14、電瓶電壓(Battery Voltage)
由電瓶極板數量決定,每一片極板為2.1伏特,一般12伏特電瓶則有六片極板。
15、點火線圈(Coil)
在汽車點火系統中,它可將電瓶的電壓(12v)轉變成為火花塞點火燃燒時所需的高電壓。
16、分電盤(Distributor)
點火系統高低壓電的轉接站,可將通往發火線圈的電路接通或切斷,而后將產生的高電壓配送到各缸火花塞。
17、點火開關(Ignition Switch)
點火系統的開關(通常要使用鑰匙),可自由開啟或關閉點火線圈的主要電路,也適用于其它電系電路。
18、火星塞(Spark Plug)
為兩電極及一絕緣體組合而成,可提供引擎汽缸火花點火間隙的一種零件。
19、分火頭(Rotor)
分電盤里的零件,跟著分電盤軸一起軸動,利用一金屬薄片,將高壓電送至火星塞。
三、轉向系統(Steering System)
1、轉向拉桿(Steering Linkages)
此裝置是被用來連接前輪轉向節和轉向齒輪,使方向盤轉動時,可使前輪由一邊擺向另一邊。
2、輪向齒輪(Steering Gear)
固定在轉向機軸下端的齒輪和裝配在轉向臂的齒輪總稱。可將方向盤的旋轉動作,轉換成拉桿的直線運動。有二種基本的轉向齒輪:回旋滾珠式和齒棒小齒輪式。
回旋滾珠式齒輪(Recirclulating-Ball Steering Gear)
此種轉向齒輪,利用內部的循環珠,使螺母和螺桿之間的接觸摩擦大大減少,讓駕駛者操作方向盤輕巧方便。
3、動力轉向(Power Steering)
汽車所使用的動力轉向系統,基本上是經修改的手動轉向系統,主要的是增加一個助力器(Power Booster),以幫助駕駛者。
四、懸架系統(Suspension System)
1、鋼板彈簧(Leaf Spring)
扁平長方形的鋼板呈彎曲形,以數片疊成的底盤用彈簧,一端以梢子安裝在吊架上,另一端使用吊耳連接到大梁上,使彈簧能伸縮。目前適用于中大型的貨卡車上。
2、圈狀彈簧(Coil Spring)
圈狀彈簧為獨立式懸吊裝置使用最多之彈簧,以彈簧鋼卷成螺旋狀。
3、扭桿彈簧(Torsion-Bar Spring)
扭桿一端固定在車架上,另一端使用臂與車輪連接,車輪上下跳動時使扭桿扭轉,以扭轉彈力來吸收震動,構造簡單占位置小,適合小型車使用,但材質要佳。
4、平穩桿(Stabilizer Bar)
平穩桿屬橫向裝置于車架與控制臂之間,其功用可減少懸吊系統的移動及車身搖擺,尤其汽車轉彎時,因離心力作用,會使車身發生傾斜,此桿抗衡扭力的作用足以減輕汽車偏外的程度。
5、避震器(Shock Absorber)
避震器的需求是由于彈簧不能馬上穩定下來,也就是說彈簧被壓縮再放開以后,它會持續一段時間
又伸又縮,所以避震器可以吸收車輪遇到凹凸路面所引起的震動,使乘坐舒適。
6、前懸架 (Front Suspension)
前懸吊系統使前輪可以上下移動并吸收路面震動,但是也須使車輪能左右擺動,以便汽車轉向。除大貨卡車外,大多的車輛已普遍采用獨立式懸吊裝置,左右輪互相無關系,為獨立動作。
7、后懸架(Rear Suspension)
一般車輛后懸吊系統會采用鋼板彈簧,或螺旋彈簧,但現今的轎車為使乘坐舒適,亦采用獨立懸吊系,與前懸吊系相同,可以使四個輪子各自獨立,為減少輪胎磨損及行駛穩定,需作后輪定位。
8、自動水平控制裝置(Automatic Level Control)
自動水平控制系統為專門應付汽車后部荷重的改變,沒有自動水平控制的汽車若在后部加重,汽車后部就會下沉,則會改變汽車的操縱特性,使頭燈上揚。
五、車體(Body)
1、全長(Overall Length)
自前保險桿至車尾最末端之長度。
2、全寬(Overall Width)
車身左右最大之寬度。
3、全高(Overall Height)
自地面至車身最高點之高度。
4、輪距(Track)
前輪胎左右中心線之距離。
5、軸距(Wheel Base)
前軸中心點與后軸中心點間之距離。
6、感應烘烤(Induction Baking)
利用靜電和電磁感應所發熱量來烘烤涂裝面的意思。
六、其它(Other)
1、三元觸媒轉換器(Three-Way Catalytic Converter)
使用銠和其它催化轉換器,用來限制廢氣中 HC、Co和NOx等污染物的含量。
2、排氣系統(Exhaust System)
指收集并且排放廢氣的系統,包括排氣歧管、排氣管、消音管、尾管以及共振器。
3、共振器(Resonator)
一種類似消音管,可減少排氣噪音的裝置。
4、蒸氣液體分離器(Vapor-Liquid Separator)
蒸發氣排放控制系統內的裝置,可防止液體燃油經由活性碳濾罐蒸氣管流入引擎。
5、電子燃料噴射(Electronic Fuel-Injection System)
能將燃料噴入引擎,并能定時、測油的一種系統。
6、氧氣傳感器(Oxygen Sensor)
排氣管的裝置之一,可測量廢氣中的含氧量,并將此訊號透過電壓訊號送至ECU,作為調整混合比之
參考。
7、傳感器(Sensor)
任何可接收及反應訊號的裝置,如電壓的改變、溫度及壓力的變化,電子燃料噴射系統中,各廠牌均使用了6至10個以上的傳感器。
8、電動汽油泵(Electric Fuel Pump)
供應超額油量至分油盤以維持噴射系統的工作壓力:一般裝在油箱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