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任何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在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既體現在有形的物質文化中,也體現在無形的精神文化中。如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性、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我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我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是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我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并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人世的人生哲學,培育了中華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的精神。
六是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币粋€社會只有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社會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能給人帶來希望與力量。
熱點透析
文化作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對國家經濟、政治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力和影響力。文化資源、人文環境和民族素質,又是一個社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保護、弘揚和利用,將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豐富的經濟增長資源,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沒有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文化作為支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就沒有后勁,我們就無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對于傳統文化實施科學有效的保護,也是實現各地各民族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
為了做好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國家有關文化主管部門已經制定了相應的工作方針和原則。這就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分步實施,明確職責,形成合力。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是一項時間跨度長、涉及范圍廣、工作任務重、情況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分批建設、分步實施,而且還要在整個過程及其日常1二作中注意協調各個環節,穩妥處理各種關系。正確處理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的各種關系,實際上就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忠實實踐;畢竟,文化的價值與意義,是無法用簡單的政治和經濟尺度去衡量的。文化對于經濟與政治的影響力,是潛移默化又深刻長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