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資源與環境學院堅持以育人為中心,以學術為引領,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強化創新教育和科學研究兩個高地建設,形成了“人才培養高質量、科學研究高水平”的“雙高”鮮明特色。
學科快速發展。現擁有地理學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招收人文地理、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和經濟地理三個專業碩士研究生;設有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商務GIS方向)兩個本科專業。
師資力量雄厚。校長李小建教授是本學科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學院專業課教師均為中國科學院和知名院校博士研究生,其中博士后6人;高級職稱教師比例64.3%;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被評為“全國教育戰線勞動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師”獎章。
人才培養質量高。學生榮獲全國“挑戰杯”競賽二等獎2項、河南省“挑戰杯”競賽一等獎3項、河南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特等獎2項;在教師參與指導下,開創了河南省在校本科生撰寫專著的先河,人民網、鳳凰衛視、中國青年報、河南日報等媒體給予廣泛報道;近四年畢業生考研上線率為36.17%、46.34%、32.43%、46%,位居全校前列,部分畢業生被中國科學院、武漢大學、暨南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等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錄取。
學術研究成果多。教師完成課題研究139項,其中主持國家級課題16項、省部級課題30項;出版著作27部;發表論文487篇;獲得成果獎勵42項,其中國家級獎1項、省級獎30余項。
地理科學類【含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系統(含商務地理信息系統方向)專業】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所屬學科:理學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接受嚴格科學思維訓練和良好專業技能訓練,立足于宏觀、中觀區域規劃和土地管理,從事城鄉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研究、教學、開發或應用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并掌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畢業生應獲得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人文地理學的理論與前沿發展、應用前景,了解相近專業如城市規劃、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戰略等有關國家政策和法規,了解城鄉規劃管理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
2.掌握人文地理、城鄉規劃等方面的研究和應用技術,具有較熟練的遙感、遙測和GIS技術的操作能力,掌握資料調查與收集、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技術獲得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歸納、整理相關數據和撰寫論文的能力;
3.掌握高等數學基本知識與應用技能,掌握一門外語和計算機應用技能,達到規定的等級;
4.接受良好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的基本訓練,具有創新意識、協同攻關能力及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5.具備豐富的人文科學素養,具備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具有較強的調查研究與決策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具有較好的組織管理能力、較強的溝通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主干學科:地理學、規劃類
核心課程: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自然地理學、城市規劃原理、城市詳細規劃、城市經濟學、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計量地理學、地圖學、環境科學、遙感基礎與圖像處理。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專業綜合實習、人文地理實習、區域地理綜合實習、城市(社區)規劃實務與圖件設計綜合實習、計算機專題地圖編制、科研訓練、畢業設計(論文)。
地理信息系統(含商務地理信息系統方向)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所屬學科:理學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地理學基礎知識,掌握地理信息系統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接受嚴格科學思維訓練和良好專業技能訓練,能在科研、教學、企事業單位和政府相關部門從事地理信息科學的研究、教學、開發或應用的高素質復合型科技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并掌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畢業生應獲得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地理信息科學、信息科學、地球科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方法與應用軟件、遙感圖像處理和地學信息提取技術、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原理與應用,具有空間分析和數學建模的基本能力;
3.具有開闊的學術視野,了解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領域研究發展前沿,能熟練地運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與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技術解決地理學中的信息采集、分析處理和決策支持相關問題;
4.掌握一門外語和計算機應用技能,達到規定的等級;
5.具備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具有創新意識和協同攻關能力,能在教師指導下從事地理信息系統設計、開發或具體應用。
主干學科:地理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遙感
核心課程:地理信息科學概論、GIS原理、GIS行業應用、GIS軟件開發、自然地理學、遙感數字圖像處理、計算機圖形學、地圖學、空間分析與建模、計量地理學、計算機網絡原理與應用。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測量學與地圖學實習、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空間分析方法與應用、遙感圖像處理、科研訓練、畢業設計(論文)等。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中俄合作辦學)
中方學校: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外方學校: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
中國和俄羅斯在亞洲互為兩個最大的鄰國,兩國亞洲部分的國土加在一起幾乎占亞洲陸地面積的一半以上,兩國之間有4300多公里的邊界線,兩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中俄關系發展將對世界整體格局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兩國在經貿合作方面發展迅速,2012年中俄雙邊貿易額達到了881.6億美元,預計2020年將達到2000億美元;在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等領域,兩國城市和地區以及各種社會團體的交往日益頻繁;在國際上相互支持與合作也不斷得到發展。事實說明,俄關系發展勢頭良好,兩國關系正在變得越來越成熟。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是河南省內唯一一所財經政法類本科院校。學校現有三個校區,占地近2000畝。學校榮獲“河南公眾滿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河南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教育品牌”和“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等稱號。學校有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理學、文學、工學等六大學科門類。
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成立于1960年,是由俄羅斯聯邦政府預算資助的國立高等學府,在俄羅斯綜合性高校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在外國人才培養方面處于俄羅斯高校中的絕對領先地位。學校設有經濟、人文、工程、農業、法律和醫學等多個學科。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近年來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績。“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隸屬于地理學科,該學科是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八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之一,同時也是河南省省級重點學科;擁有一支高水平教學科研復合型師資隊伍,學科帶頭人李小建教授是本學科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所有專業教師均為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研究生的博士研究生;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比例達到62.4%;科研成果豐富,近年來完成科研課題127項,其中主持國家級課題16項、省部級課題27項、出版專著27部、獲得科研獎勵42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部級30項、在本專業權威期刊《地理學報》、《地理研究》、《經濟地理》等期刊上發表文章500多篇;人才培養特色鮮明,2007年以來,本科生獲得“挑戰杯”全國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2項,河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一等獎3項,河南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特等獎2項。
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生態系創立于1992年。生態系的教授多數為俄羅斯和國際相關領域的著名專家,師資力量雄厚。該系很多領域的學術研究在全球占據重要地位,如: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生態與自然資源利用,地質生態安全研究等等;目前該系擁有包括輻射環境監測實驗室在內的七個獨立創新實驗室,可供本科生學習實踐;“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專業從專業設置以來,在學術研究及教學等方面一直穩居俄聯邦高校前3名,在國際上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具有很高的影響力;根據2012年3月12日俄羅斯聯邦總統第293號命令,自2012年起,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莫斯科國立大學、圣彼得堡國立大學可自主創立及自主控制教學計劃,生態系的“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專業即為俄聯邦科學教育部列入自主設置的專業之一。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兩校聯合培養的學生將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學校的招生計劃。考生需通過高招考試,達到本科二批錄取線,并同時符合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制定的入學標準。
該專業課程學制為四年。第一、二學年,學生將主修俄語語言課程、公共基礎課程以及專業基礎課程;第三、四學年,學生將主修專業核心課程。
該專業課程設置分為公共基礎課程、俄語語言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人才培養方案由兩校共同制定,并符合中、俄兩國的相關規定。其中,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主要由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師講授,俄語語言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主要由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的教師講授。
該專業學生俄語和專業課成績都達到要求,且在本科學業期滿專業知識與實用技能通過俄方評估,符合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學士學位標準的學生,將獲得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的學士學位證書;本科學業期滿,成績符合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及學位標準的學生,將獲得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學士學位證書;該專業學生獲得的學士學位證書分別與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和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在校生的學位一致。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