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法職業學院是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高等職業院校,隸屬于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其前身為1982年建校的北京市政法干部學校,1985年更名為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1993年、2000年原北京市法律業余大學、北京市司法學校先后并入。2003年8月,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與北京市第三人民警察學校合并組建北京政法職業學院,主要開展高等職業教育,同時舉辦成人高等學歷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及職業培訓。
學院占地445畝,固定資產2.3億元,教學儀器設備總值9400萬元,圖書館紙質藏書45萬冊。有教職工383人,其中專兼任教師206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人員68人。設有社會法律工作系、安全防范系、應用法律系、經貿法律系、信息技術系、基礎部等5系1部23個專業,全日制在校生4500人。學院還設有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黨校、北京市法律中高層次緊缺人才培訓中心、首都政法綜治網,為首都法治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和信息服務。30多年來,學院已為政法行業和社會輸送了25000多名合格畢業生。
舉辦高等職業教育以來,學院堅持立足北京、服務政法、面向社會的辦學宗旨,以提升教育理念為先導,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強化內涵、質量、特色建設,綜合辦學實力大幅度提升,成為“北京市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和“北京市職業教育分級制度改革”試驗單位。現有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建設專業2個,市級示范性專業3個;市級優秀專業教學團隊和創新團隊4個,市級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4人,市級青年骨干教師19人;中央重點支持實訓基地3個,市級示范性實訓基地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市部級精品課程6門。在人才培養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辦學優勢和特色,取得了顯著成效。
——以開放合作為平臺,創新政法高職辦學模式
學院樹立開放的教育資源觀、辦學觀,著力推進“校政企行”戰略合作聯盟建設。與政法部門、公司企業、社區組織等100多家單位建立了實質性合作關系,有效開展政府主導式培養退役士兵、政府買服務式培養基層法律實務人才的探索,深化了法院系統、安保協會、華信中安、H3C等知名行業企業訂單班式培養實踐。現建有北京市法院、檢察院、交管局系統基層法律輔助及實務人才培訓基地;偉之杰高級安保培訓學院、CSST安防及家樂福(中國)有限公司等中高級安保人才培訓基地,在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實習實訓、就業、社會服務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基本形成了具有較強適應力的高職辦學新模式。學院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先后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德國和新加坡等國家的教育機構和司法機構開展各種形式的國際教育合作和交流,舉辦TAFE教育集團北悉尼學院雙證書合作教育項目,招收外國留學生,逐步探索凸顯國際化的辦學特色。
——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
學院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針對北京地區書記員、中高層次安保管理、基層法律服務等緊缺人才的需求,合理設置和調整專業結構,明確人才培養定位,重點在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層法律輔助、基層法律實務、中高級安保等人才上下功夫,努力走出一條特色發展、錯位發展之路,為助推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和法治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學院攜手行業企業,統籌職業性和教育性的融通結合,深化工學結合多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打造出以“實訓、實境、實戰”為培養途徑的“三實遞進、雙結合”,以預防、檢測、處置、恢復能力培養為重點的“雙融合、四驅動”等一批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其中“三合一”書記員培養模式和“三實遞進、雙結合”安保人才培養模式獲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在重點專業引領下,各專業群也堅持以工學結合為突破點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現已初步建構起具有政法類專業特點的“共建—融入—真實”的人才培養模式總體框架。學院還以安保管理專業分級制改革為抓手,啟動重點專業的二度開發建設,并與華信中安(北京)保安公司聯合舉辦了全國首個面向在職人員和通過自主招生的兩種類型四級改革試驗班,積極參與構建現代法律職業教育體系的實踐探索。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深化專業課程教學改革
學院攜手行業企業,深入開展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人才需求、崗位任務和工作過程調研分析,引入相關職業標準,推進“雙證”融通,對重點專業及相關專業群內的課程體系進行重新建構,形成了如根據書記員“庭前、庭中、庭后”工作過程,根據安保人防、技防、管理、風險評估防范工作任務,根據信息安全預防、響應、恢復工作流程等一批新的體現工學結合深度融合,注重學生職業素質、職業技能和職業發展能力培養的專業優質核心課程和精品課程。其中,《安保防衛術》入選為國家級精品課程,《書記員工作實務》等6門課程被評為市級和部級精品課程,獲司法部、專業教職委和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項4項。大力推進現場式、案例式、項目式、仿真式等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改革,并建立起適應學生職業能力測評需要的任務項目式、技能實操式、職業證書式和頂崗實習式的“一靜四動”多元考核評價體系。建有62個校內生產性(仿真性)實訓室,自主開發了以應用法律類專業教學資源庫為基礎,以仿真實境類專業實踐教學資源庫為核心,以司法實踐類專業實踐教學資源庫建設為支撐的應用法律三元互動仿真實踐教學資源平臺,并獲市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校內生產性(仿真性)實訓達50%以上。建有90多個校外實習基地,全面推進頂崗實習工作,其中近25%左右的畢業生實現了頂崗實習就業一體化。
——以能教會戰為重心,加強專業教學團隊建設
學院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通過體現高職特點的教師準入、六級評聘、進修培訓、行業企業鍛煉、參與社會服務等機制制度建設,努力打造能教會戰的“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雙師素質教師占專業教師比例達到80%以上。其中能長期參加全國與省級立法咨詢,長期參加中央政法委關于刑罰適用、國際艾滋病法律保護等研究,在同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教師有10余人,直接作為律師、人民陪審員和社區矯正專業人員等社會兼職及經常參加社會活動的教師有60余人。學院還按照職業性和開放性的要求,積極引進行業企業兼職教師,校內外專兼教師比例達到1:1以上,形成了一支素質優良、專兼結合、開拓創新、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
——以政法文化為特色,構建職業素質教育體系
學院突出“立德明法、重能強技”人才培養特色,重點以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為抓手,以“招教管就”一體化模式建設為基礎,積極構建忠誠與誠信思想教育平臺、職業規劃與發展教育平臺、職業技能與社會實踐聯動培養平臺、行業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共融平臺以及職業素養考核評價體系,基本形成了具有政法特色的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培養體系,使培養的學生不僅具有較強的職業崗位技能,還有良好的法律意識、社會責任、職業精神。近三年多來,有240多名學生在全國、北京市各類比賽中獲獎100余項,其中獲國際速錄大賽獎1項,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獎2項,全國速錄技能大賽獎23項,全國秘書職業技能大賽獎24項,北京市職業技能大賽速錄比賽獎28項。連續多年參加全國人大會議服務工作,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表揚。參加了奧運會、平安國慶、中網公開賽、世界石油大會、國際嘉德拍賣會等重大活動安保和志愿服務工作。先后獲北京奧運會志愿服務、首都高校社會實踐先進單位等稱號。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平均達到99%以上,一直位居北京高校的前列。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思想政治表現、職業道德、文化素養等評價高,對業務素質、職業技能評價好,為學院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以服務發展為主線,提升行業社會影響力
學院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找準服務切入點,積極面向行業企業和社會基層開展職業培訓、應用法律研究和社會公益服務。近三年多來,舉辦政法干警、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實習律師、新疆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安保管理等培訓班百余期,累計培訓2萬多人次。加強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司法部門、教育培訓機構合作,大力推進政法系統領導干部和高層次人才的境內外培訓。建有應用法學、社區矯正、法律語言、安全風險防范等9個研究所,開展社區矯正、法律語言應用、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等應用法律研究,共承擔或組織開展各類課題研究680多項,公開發表應用法律研究成果850多項,其中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全國人大法工委、中央政法委、司法部、中國法學會、北京市委政法委、北京市法學會等項目20多項,承擔的中央政法委調研課題受周永康、劉延東等中央領導的批示及肯定。有20多人次參與了國家和地方的立法草案語言審議與立法研究、立法咨詢,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受到中央政法委、立法及司法部門的重視,取得了良好成果。承擔政府購買法律服務項目10余項,組織師生開展法律宣傳咨詢、社區矯正等活動受眾達萬余人次,承擔人民陪審、律師代理、法律援助等案件190多件次。承辦首都政法、綜治、法制宣傳教育等網站,發稿10萬多篇,網站點擊總量達到2000萬人次以上。學院的社會聲譽和行業影響力大幅度提升。
學院三十多年的辦學成就,凝聚了上級領導的關懷和支持,凝聚了社會各界的幫助和厚望;記載了政法學院人艱苦創業、不畏艱難、勇于開拓的奮斗軌跡。“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在未來的征程上,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將以服務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搶抓機遇,攻堅克難,努力走出一條彰顯特色、成就品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北京政法職業學院的明天一定會更加輝煌!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