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下設礦物加工工程系、環境與生物工程系、化學工程系以及教育部煤基漿體燃料工程研究中心、公共基礎實驗室以及煤炭清潔加工與低碳利用實驗室。
凝聚著幾代化環人的辛勤耕耘和真誠奉獻,我院已經形成了優勢專業特色突出,學科交叉融合,層次結構合理的人才教育培養體系。我院負責建設的學科包括:1個國家重點學科(礦物加工工程),3個省部級重點學科(環境工程、化學工藝、清潔能源學);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礦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二個一級學科博士點(環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10個二級學科博士點(礦物加工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化學工程、化學工藝、應用化學、工業催化、生物化工、礦物材料工程、潔凈能源技術與工程);17個碩士點(除博士點學科外,還有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材料學等專業),并在礦業工程、化學工程、環境工程領域招收專業碩士;6個本科專業(礦物加工工程(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生物工程)。
近十年來,我院承擔了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課題60余項,以及多項橫向課題,年到位科研經費超過3000萬元,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水煤漿制備技術、礦井水處理技術、型煤制備技術、褐煤提質技術、燃煤固硫技術、煤炭地下氣化等科研成果已經成功轉化為生產力,為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十年來我院獲得數十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如“25萬噸/年水煤漿廠工業生產技術”(煤炭工業十大科技成果),“高濃度水煤漿燃料制備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富含腐植酸的劣質煤梯級綜合利用技術及其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水煤漿制備技術”(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礦井水處理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工程”(煤炭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另外,我院在非金屬礦物材料、選煤自動化、煤基新型材料、清潔能源開發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也具有很強的專業特色和優勢,在全國具有很高的地位。我院的科研成果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江澤民總書記為煤炭地下氣化的發展親筆題詞,1996年1月19日江澤民總書記、吳邦國委員長等又親臨我校視察了我院水煤漿制備技術并作了重要指示,給予了高度評價。
我院現有教職工74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51人。其中教授21名,副教授24名,博士生導師21名,碩士生導師18名。
在科研與教學方面與美國、英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家長期合作,現已與英國諾丁漢大學和利茲大學簽訂了協議,在礦物加工工程、化學工程和環境工程專業方向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目前我院各類在校學生1800余人,其中博士生100余人,碩士生600余人。
在博士、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結合導師承擔的“973”、“863”等國家重大科研課題,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獨立從事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一大批畢業研究生已成為企業、科研院所的中堅力量,如我院培養的劉炯天院士是我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在本科生的培養過程中,依托重點學科和博士點的建設,以科研特色促進本科專業特色建設,積極將優勢的科研資源轉化為本科實踐教學的優質教學資源,積極開展研究型本科教學的實踐。目前我院已經建設了2個校級本科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煤化工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礦業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一批現代化的實習基地。近3年來,學院各本科專業應屆考取研究生比例始終保持在40%以上,一次就業率達到96%以上。每年均有一批優秀本科生畢業推薦保送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免試攻讀研究生或直接攻讀博士學位。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成果、在校大學生發表科技論文的數量在全校均名列前茅,在北京市高校大學生化學實驗競賽、“巴斯夫”杯《化工原理》課程競賽中也屢獲佳績。2008年,我院關于本科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教學成果獲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在化環學院團委組織下,學生等在各類學科競賽、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以及社會實踐活動中多次獲得國家和北京市的獎勵,“綠緣環?!鄙鐖F2008年榮獲全國高校百強社團,院團委多次被評為“紅旗團委”和社會實踐活動“標兵學院”。
展望未來,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在全院教職工、全體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相關企事業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一定會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服務上取得更大的成績。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