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建校之初,學校采取分批建設,逐步充實的方針,逐批建設了基礎課各教研室和實驗室。1963年2月,學校制定的《北京第二醫學院領導體制暫行條例》中明確提出“為了加強基礎各學科的領導,在學院下設基礎部”。至1966年基礎部建設完成。“文革”期間,基礎部建制被撤消。“文革”結束后,根據教學需要,于1973年重新建立了醫學基礎部,1979年更名為基礎部。1994年學校更名為首都醫科大學后,為適應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需求,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將所有的學科進行了重新調整,并于1996年1月23日成立基礎醫學院,揭開了我院建設的新篇章。
基礎醫學院是校本部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學院之一,是集教學、科研、學生管理為一體的綜合性學院,擔負著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礎課程培養的重任。學院設有神經生物學學系、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學系、細胞生物學學系、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系、生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學系、病原生物學學系、免疫學學系、病理學學系、實驗動物學學系、藥理學學系和醫學遺傳學學系等11個學(科)系,1個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學院擁有生物學和基礎醫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6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全院現有教職員工230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35人;擁有博士生導師30人、碩士生導師55人。學院現有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278人,本科生1400余人。
基礎醫學院承擔著基礎醫學課程以及醫學相關生物課程的教學、教改、教材建設、課程建設、教學研究等任務。學院不斷深化教學改革,以“抓質量、育名師”為教育教學建設的主要目標,深入開展質量工程建設,努力實現“謀教學質量之排頭,創一流大學之基礎”的奮斗目標。學院開設的“神經生物學”、“生理學”2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醫學細胞生物學”被評為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人體寄生蟲學”、“醫學免疫學”、“人體解剖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醫學機能學實驗”6門課程獲評為北京市級精品課程;生理學教學團隊、神經生物學教學團隊獲評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免疫學教學團隊獲評為北京市級優秀教學團隊;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成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徐群淵教授獲評為國家教學名師,安云慶、安威、諸欣平教授獲評為北京市教學名師。
學院采取“整體推進、分段建設、重點提高、突出特色”的學科建設方針,針對不同學科加以分類指導和分層建設,努力打造一個一級學科強大、二級學科齊全的基礎醫學院。神經生物學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細胞生物學、病原生物學、生理學4個學科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學科;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免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動物學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神經變性病學實驗室”被授予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肝臟保護與再生調節實驗室”和“神經再生修復研究實驗室”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細胞化學實驗室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三級實驗室。
學院倡導科研強院之風,堅持學術興院之路,注重整合多學科資源,走基礎-臨床相結合的聯合攻關之路,發揮學校的臨床優勢,不斷提高申報重大項目(點)的能力,推動科學研究不斷向更高層次邁進。“十一五”期間涌現出以王曉民教授為代表的一批專家教授,分別承擔著國家重大、重點基金課題。目前學院有“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人,“973”計劃前期研究專項資助課題2項、“973”計劃資助課題8項、“863”計劃資助課題6項,獲批國家自然基金75項,北京市自然基金32項,科研經費總計13274.8萬元。發表SCI收錄研究論文241篇,獲省部級科研成果1項,發明專利16項。
學院十分重視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先后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奧地利、瑞典、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開展項目合作、人員交流、聯合舉辦國際會議等;與美國西北大學、英國卡迪夫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奧地利歐亞太平洋學術網絡、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等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
歲月如梭,征程漫漫,展望未來,任重道遠。基礎醫學院全體師生正以飽滿的熱情和只爭朝夕的精神為實現“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基礎醫學院而努力奮斗。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