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理論背景]
調結構是我國政府在金融危機時期為保證我國經濟能夠平穩過渡,特提出“保增長、渡難關、調結構”的經濟發展方針。是針對我國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企業的自主知識產權研發能力不足,過分依賴勞動力成本優勢和海外訂單,抵抗風險能力差而出現大量倒閉現象提出的方針政策。調結構就是要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工業支柱結構,優化傳統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結構,優化財政結構。“調結構”意味著市場的重新組織和利潤模式的轉換。
[政策背景]
201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要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托,優化產業結構,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
[當前現狀]
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面臨深刻變革和挑戰。從外部發展環境看,全球經濟結構加速調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發達國家重新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提出了“再工業化”、“低碳經濟”、“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環保、生命科學等領域發展,搶占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這從客觀上對我國經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和制約。從內部發展環境看,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工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更加突出。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不合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和品牌,總體上處于國際產業分工體系的中低端。我國工業目前仍主要依靠大量消耗物質資源,資源環境難以支撐,發展不可持續。
【標準表述】
[原因]
我國已進入必須以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促發展的新階段。我國工業經歷長期高速發展后,面臨新的周期性調整壓力,進入需要推動轉型升級的發展新階段。同時,我國工業發展也具備了加快結構調整的有利條件和物質基礎。面對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的發展趨勢,我國工業必須努力推進轉型升級。
我國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全球經濟的深度調整為我國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提供了時間和空間。主要發達國家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市場需求、供給結構和貿易結構都面臨深度調整,經濟復蘇緩慢乏力,結構調整優化需要較長的過程,這在客觀上為我國加快結構調整、縮短與發達國家差距提供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同時,經濟下行時的“倒逼機制”往往也給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增添壓力和動力。
我國工業發展的條件和動力正在發生重要變化。我們要把經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切膚之痛轉化為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動力,搶抓發展機遇,促進工業由大變強。
[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主要目標]
從主要依靠規模擴張、過度消耗能源資源的粗放發展向注重效率、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促進我國工業良性循環,加快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步伐。
[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思路]
促進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為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打好基礎。我們要堅持把改善供給結構、促進擴大內需作為保持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途徑,著眼于完善促進消費各項政策,增強消費需求對工業增長的帶動作用。抓住3G發展、三網融合等新機遇,開拓新型消費領域。促進出口產品結構調整,穩定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擴大傳統優勢產品和自主品牌產品出口,實現內外需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