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介紹工作總結
一、XX年任務目標完成情況
1-12月份,全省各類職業介紹機構共辦理登記招聘145.07萬人次,辦理登記求職143.07萬人次,職業介紹成功74.09萬人次,介紹成功率為51.7%。
二、XX年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精心組織策劃,認真開展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一是再就業援助月活動。春節前的1-2月份,全省職業介紹機構統一部署認真開展再就業援助月活動,幫助困難對象再就業。XX年“再就業援助月”的活動主題是“實現就業,穩定就業,我們共同努力”,主要內容是“送政策、送服務、送崗位、送補貼和貸款”。全省各級職業介紹機構針對本地實際深入基層和困難群體家中,摸清援助對象底數,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援助。活動期間,累計發放再就業政策宣傳手冊13.4萬份,發放宣傳單17萬余張。二是春風行動。春節前后,全省職業介紹機構統一開展“春風行動”,為廣大農村勞動者和進城務工人員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服務。全省各級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全部向進城求職的農村勞動者免費開放,免費就業登記,免費職業介紹,對初次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者免費發放《就業失業登記證》,提供職業指導、政策咨詢等服務。活動期間,推薦民辦放心職介機構111個,接待求職咨詢的進城務工人員67.2萬人次,提供免費職業介紹服務54.8萬人次,成功就業29.2萬人。三是“民營企業招聘周”活動。5月25日至31日,我省11個設區市同時舉辦民營企業招聘周活動。活動期間,參加招聘的民營企業13668家,提供崗位126330個,達成就業意向53315人,發放宣傳資料13.2萬份。其中,石家莊、秦皇島、唐山、保定、邯鄲等5個國家確定的重點城市,參加招聘活動的民營企業8397家,提供崗位78128個,達成就業意向31675人。四是“大中專技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周”活動。9月17-23日,?0?2?0?2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了XX年大中專技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周活動。活動的主題為“就業起步,我們共同努力”;服務對象包括各類大中專技校畢業生,服務重點是家庭生活困難、零就業家庭中登記失業的畢業生。活動期間,全省各地開展了“技能崗位對接”、“就業政策進校園”、 “困難家庭畢業生就業援助”、“創業扶持專項服務”和“就業大家談”等專項活動,組織專場招聘會288場,提供就業崗位195288個,組織參加培訓18326人,組織參加見習5220人,為186名大中專畢業生辦理了小額擔保貸款手續。服務周期間,登記失業的畢業生中實現就業的15048人,其中高校畢業生3998人,技校、中專畢業生9534人,就業困難家庭的畢業生1516人。
(二)理順工作機制,積極開展民辦職業介紹機構信用等級評定工作。民辦職業介紹機構信用等級評定,是一項新工作。今年2月份、5月份,勞動保障部先后下文對這項工作進行了安排和部署。省廳結合全省情況,先后印發了冀勞社辦字[XX]25號和冀就服函[XX]23號兩個文件,要求各市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加強了對這項工作的領導。為理順管理機制,省就業服務局組建后,全省民辦職業介紹機構信用等級評定工作由廳就業處管理改為由省就業服務局統一組織實施。目前,全省民辦職業介紹機構信用登記評定工作進展順利,邯鄲、保定、張家口、秦皇島、唐山等五個地市共評定了14家“a”級的民辦職業介紹機構并,推薦上報了5家“aa”級”民辦職業介紹機構。
(三)與時俱進,加強全省勞動力市場建設步伐
在勞動力市場建設方面,我們重點抓了以下三項工作:一是全省勞動力市場服務功能的完善工作。以省廳名義印發了《關于加強和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功能有關工作的通知》,對這項工作進行了詳細的安排部署。按照要求,石家莊市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功能工作已經在今年9月底前實現達標,承德、張家口、秦皇島、唐山、邢臺五個市將在今年年底前實現達標,廊坊、保定、滄州、衡水、邯鄲五個市將在明年年底前實現達標。二是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針對目前全省實際情況,研究制定了下一步全省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的具體思路。今年5月下旬,組織有關人員學習考察外省市先進經驗,為我省今后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三是按照勞動保障部《關于加強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設的基本設想》的要求,做好了全省勞動力市場的更名工作,全省縣區級以上“勞動力市場”統一更名為“人力資源市場”。
(四)開拓創新,做好全省勞務輸出工作
為引導培育更多的優秀勞務品牌,促進勞務輸出規模化、效益化,促進我省勞務經濟向廣度和深度拓展,今年8月份,我處以省廳名義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了“河北省十大勞務品牌”評選活動。重點組織了兩個會議:一是11月6日-8日在河南鄭州市舉辦的“全國勞務品牌展示交流會”,二是12月份召開全省勞務協作座談會。
此外,為指導全省職業介紹工作,我們還不定期組織專題會議。10月19日,召開了全省職業介紹和勞務協作工作調度會,聽取了各市的工作匯報,并就專項工作進行了安排和調度;為學習借鑒外省先進經驗,7月底和8月初,先后實地考察了河南、湖北、山東、福建四省的職業介紹工作;為進一步加強《就業失業登記證》管理工作,印發了《河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失業登記證〉發放和管理的通知》,并對各地的發放和管理工作進行了督察。
職業介紹工作總結
職業介紹所 2010 年工作總結 及 2011 年工作計劃2010 年,我職介所在局領導正確帶領下,在其他科 室同事們的支持,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緊緊圍繞全市中心工作,服務大局、扎實工作、較好的 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務,為促進全市就業再就業工作做出 了積極貢獻。
—、主要工作措施 1.服務大局,健全職介工作新機制。
2010 年,我所按照局的安排部署,開展了一系列公 共就業服務活動。重點研究解決返鄉農民工、高校畢業 生和城鄉新成長勞動力就業問題,把促進充分就業作為 發展和穩定的頭等大事來抓。—是按照新的就業形勢要 求,本著便于工作,切實可行的原則,具體地明確了新 就業形勢下職業介紹工作的目標、工作重點,主要內容 和工作措施。二是廣泛宣傳發動,形成對新就業形勢的輿論氛圍。通過印發崗位信息、宣傳資料和開展專門就 業系列活動等有效形式,深入宣傳新形勢下職業介紹政 策措施和工作動態,使廣大城鄉求職者和返鄉農民工能 夠及時了解新一輪就業政策和崗位信息。2010 年新增就 業崗位 6582 個。全年累計印發宣傳資料和崗位信息 2.2 萬份。三是組織開展“2010 年春風行動”就業系列活動。
2 月份我所按照全市安排部署,組織開展了“2010 年春 風行動”就業系列活動,在活動期間,共有 67 家用人單 位參加了招聘活動。活動期間提供就業崗位 6247 個,發 放春風卡 1.4 萬份。
通過開展就業系列活動, 先后有 2486 名新成長勞動力、農民工實現了就業和再就業。職介所 在就業領域中充分發揮了主渠道作用。
2.搭建平臺,構建城鄉統一的職介服務體系。
2010 年,為應對新的就業形勢,職介所按照上級工 作要求,緊緊圍繞未落實工作崗位的返鄉農民工、城鄉 新成長勞動力和因企業關閉、停產或裁員而失去工作的 失業人員為工作重點,轉變工作方式,強化職介服務意 識,促進就業再就業。具體地將求職登記,職業介紹、 就業指導、政策咨詢、用工洽談等業務全部集中在人力資源大廳實行“一站式”服務。涉及求職登記,崗位推 薦等事物集中在一起辦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今后的工作計劃 在新的一年即將來臨之即,我們將堅定信念共同努 力,發揚成績、克服不足、向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堅持以人為本,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牽線搭橋,拓 寬就業渠道,讓更多的人實現就業。
2.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各種知識,并用于指導實踐, 以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
3.不斷提高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并在實踐中克 服急躁情緒,積極熱情地對待每一件事,完成好領導交 辦的各項工作任務。
職業介紹所
2011 年 1 月 7 日
職業介紹工作總結
職業介紹所 2006 年工作總結2006 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就業再 就業新政策實施的轉折年。職業介紹所在局領導正確領導 下,按照省、市就業服務工作的總體部署,堅持以“三個代 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 會為目標。以貫徹落實就業再就業政策為主線,以解決就業 困難人員就業、新增勞動力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為重 點。經過全所職工的共同努力,積極的完成了上級交辦的各 項任務。全年來,共辦理求職登記 18000 余人次。先后組織 輸出 11000 余人,辦理就業證 13000 余本,安置下崗失業人 員 4500 余人。幫助 300 戶“零轉移農戶”實現了轉移就業 16 人,完成新增就業崗位 5340 個,開展勞務派遣 67 人,為 陽新的經濟和社會穩定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現將全年工作匯 報如下
一、加強“三化”建設,建立和完善積極的就業服務機 加強“三化”建設, 制。
陽新縣是一個貧困農業大縣,現有人口 100 多萬人。其 中農業人口 86.4 萬人,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 3200 人。近年 來外出打工的勞動力每年掙回資金 10 億多元。勞務輸出已 成為我縣重要的就業渠道和經濟支柱。不但增加了打工者的 經濟收入,也緩解了我縣的就業壓力。過去,由于信息網絡受阻,務工人員盲目外流造成許多外出務工人員上當受騙。
不僅沒有致富,反而給家庭背上了經濟負擔,給國家和社會 帶來嚴峻的就業壓力和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因此,我們在加 強信息、崗位收集、跟蹤服務、技能提高等方面,充分發揮 自身優勢,注重提高就業服務質量。
(1)廣收信息。全年我們共收集用工信息近 12000 余 條,在收集過程,除了強調信息的真實性外,尤其注重信息 的可用性,對每一條篩選下來的信息我們不僅通過電視臺、 網絡信息臺、宣傳單進行廣泛宣傳外,而且還深入企業和農 村進行宣傳,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全面登記,建立臺帳。我們深入鄉鎮對有求職意 愿的勞動力進行求職登記,建立臺帳檔案。并針對性向他們 發布一些用工信息和空崗信息。通過鄉鎮的勞動保障服務 站,建立了勞動力資源信息庫,向我們提供富余勞動力資源 第一手資料 (3)召開專場招聘會,進行崗位技能對接。我們與共 青團舉辦了“青春富康行動” ,與縣工商聯縣總工會聯合舉 辦的“2006 年民營企業招聘周” 、以及“2006 年大中專技校 畢業生服務月” 等活動, 有利地促進了我縣就業再就業工作。
我們職介所除了精心參與組織這些活動外,還充分利用這些 活動,深入企業、社區和農村進行用工信息、職業技能培訓 信息等宣傳,及時為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優質服務,取得了良好效果。
(4)加強勞動力市場職能效應,強化職業咨詢。為廣 大求職者免費提供職業指導、職業介紹等服務,檔案代管及 勞動政策性咨詢服務。除了大量搜集和發布用工信息,確保 信息的真實性、時效性和適用性外,我們利用在各社區、鄉 鎮的基層勞動保障辦公室,充分了解勞動力的務工情況,并 針對性向他們發布一些用工信息和空崗信息。為求職者和用 人單位提供熱情方便、快捷的服務,確保職業指導具有針對 性,職業介紹成功率得到提高。全年,我所共與省內外 130 余家用工企業和單位達成了勞務合作意向,為 21000 余人次 提供了職業指導或介紹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新增就業崗位 5300 個的目標任務。
二、高度重視,加大勞務輸出力度。
高度重視,加大勞務輸出力度。
近年來,打工經濟已成為我縣經濟發展的支柱之一。做 好這項工作是我所的工作重點。圍繞這個重點,根據陽新的 實際情況,我們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一是以勞動力市場為 主體,以培訓中心為依托,以再就業政策為依據,加大下崗 失業人員尤其是“4050”人員崗位搜集和開發力度。二是以 招聘會等活動為契機,加強與縣內外各用人企業的溝通與合 作,為縣內下崗失業人員提供政策咨詢和空崗信息,搭建用 人單位與就業者的橋梁和平臺。與此同時,根據用人單位的 需求,對下崗失業人員實行定向免費培訓、免費職業指導、免費職業介紹,并幫助他們轉變擇業觀念,鼓勵他們自謀職 業,興辦第三產業和從事個體經營活動。利用黃石理想集團 等民間職業介紹機構資源優勢,以“四送下鄉”活動為契機。
充分調查農村剩余勞動力基本情況,并針對農民工用工信息 閉塞,勞動技能低下等實情,一方面發布職業培訓信息,一 方面加強與沿海等地企業的聯系匯集和篩選用工信息,向他 們提供免費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繼續尋求境外勞務輸出的 途徑,確保此項業務做好和做大。一年來,我所成功舉辦 13 次勞務招聘洽談會和再就業援助活動,組織 150 多家用人單 位,提供 3000 余個就業崗位,供求職者擇業。活動期間共 有 8500 人進入現場交流洽談,現場錄用 3150 人。先后組織 輸出各類勞務人員 57 批 11000 余人, 發放政策宣傳冊資料 2 萬余份,并發布了 2 期境外輸出的用工信息。接受面對面咨 詢和電話咨詢近萬人次,深受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富余勞動 力的好評。
三、積極開展勞務輸出,創新勞務派遣新模式。
積極開展勞務輸出,創新勞務派遣新模式。
當前,勞務派遣作為一種新型用工方式為許多單位和企 業所接受,也是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做好勞務工作的最佳模 式。2006 年,我們在去年的基礎上,分別對縣內電信、地稅、 建行、農發行、石油等單位 67 人續簽或新簽了勞務派遣合 同。并與電力、煙草、水廠、移動、新華書店、國稅等單位 進行了上門宣傳與洽談。此外在長江三角地帶我們已建立了勞務辦事處,另外在珠三角通過合作設立辦事處的形式,我 們可以逐步在珠三角建立勞務協作關系,可以使廣大農村剩 余勞動力和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盡快得到就業崗位,緩解我縣 的就業壓力,開拓職介的新局面。充分抓住省外大企業普遍 出現的“民工荒” “搶工潮”的新現象積極探索把勞務人員 的勞務關系留在當地,把就業推向外地,把社會保險帶回縣 內的新辦法。推出“勞務訂單—培訓就業—維權保障”一體 化的勞務派遣新模式。實現了農民增收、社保增費、就業部 門增效的多贏目標。不但增加了穩定的收入,也是在新形勢 下進一步做好勞務工作的最佳模式,是加快城鄉統籌就業的 重要途徑,是解決廣大勞務人員后顧之憂的長遠大計,為推 進城鄉一體化的統籌就業找到了新的發展途徑。
四、存在的問題
存在的問題
(1)外出打工呈分散型、零亂型、盲目型等形式難以 形成規模化、市場化、產業化,制約了工作的有效開展。
(2)勞務派遣單位受他們垂直部門的干預,導致退出 勞動力市場和拒絕洽談現象還較多。
一年來,我們職介所在全所職工的共同努力下,雖然做 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 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但不管困難多大,壓力多大,我們將一 如繼往、全心全意為廣大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提供優質、高效 的服務,爭取在勞務輸出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績,為今后職介所的發展探索出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