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熱點相關背景
2016年9月1日,慈善法開始施行,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得到了法律的規范和保障。如今,得益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個人在遭遇困境尋求幫助時,社會愛心的匯聚也更為及時、便捷和高效。然而,在網絡捐助加速興起的同時,網絡求助的個別案例折射出一定程度的不規范,讓許多人的愛心受到傷害。
去年1月,知乎大V“童瑤”因自編自演女大學生無錢治病求捐助的戲碼騙捐,后被公安局刑事拘留;2月,在德留學生因患白血病而在輕松籌發起眾籌被質疑有保險,最終被凍結;11月,羅爾在微信公號記錄患白血病女兒治療過程,引發社會好心人士打賞捐助,有網友質疑羅爾有三套房產,小銅人公司炒作該事件進行營銷……網絡個人求助,在不斷的爭議中走過了2016年。
不斷反轉的劇情,將個人網絡求助存在的問題暴露在了公眾面前。
空面試熱點獨家解析
【相關評論】
@中國慈善聯合會副秘書長劉佑平:如同現實中的乞討一樣,個人網絡求助中求助人信息的全面性真實性無法保障,這需要個人捐贈者、贈與者首先要有判斷和把握。
@人民網評論:求助者要做好接受社會監督和質疑的準備,社會監督是很正常的。慈善組織募集到的錢屬于社會公共財產,網絡個人求助的財產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具備這種屬性,因此,進行求助的個人對于質疑也要有準備,不能只想事情的一個方面。
【出題點】
對于網絡捐助屢屢出現虛假欺騙,你怎么看?
【微評】
詐捐行為不但讓捐助者損失了金錢,更重要的寒了他們的心。當真正需要捐助的人出現時,由于上過當的捐助者早已分不清真假,很有可能他們就會選擇不再捐助。讓社會變得更加冷漠。現在網絡發達,我們本應該借助互聯網更好地做好慈善事業。而網絡信息的混亂復雜,個別人因為利益的驅使而弄虛作假。
對此我們需要社會各界各界共同努力,讓網絡捐助的虛假欺騙行為不再出現。相關網站要加強審核監管機制。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相關部門嚴格執法,打擊相關違法行為,讓違法者遭到法律應有的制裁。媒體要公正客觀報道相關事件,不要盲目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