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接觸機會有鉛礦開采及冶煉、熔鉛作業和鉛化合物的應用等。生產過程中,鉛及其化合物主要以粉塵、煙或蒸氣的形式污染生產環境,所以呼吸道是主要吸入途徑,其次是消化道。
(一)毒作用機理
鉛作用于全身各系統和器官
1.對骨髓中幼稚紅細胞較強毒性作用→點彩紅細胞增加,紅細胞成熟障礙;
2.與細胞內蛋白質巰基結合,干擾多種細胞酶類活性,如紅細胞膜ATP酶活性下降,細胞膜脆性增加,溶血;
3.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紊亂,皮層-內臟調節障礙,末梢神經傳導速度降低;
4.血管痙攣、腎臟受損;
5.至卟啉代謝紊亂、血紅素合成障礙:鉛抑制δ-氨基-γ-酮戊酸脫水酶(ALAD)和血紅素合成酶。
(二)臨床表現
1.急性中毒:主要是經口攝入,工業生產中已罕見。
主要為胃腸道癥狀:惡心、嘔吐、腹絞痛;中毒性腦病;
2.慢性中毒:早期表現乏力、關節肌肉酸痛、胃腸道癥狀等;
(1)神經系統:類神經征,外周神經炎(運動型、感覺型或混合型),中毒性腦病;
(2)消化系統:食欲不振、惡心、隱性腹痛、腹脹、便秘,嚴重時腹絞痛(臍周,止痛藥不易緩解,可持續數分鐘以上,腹部檢查常無陽性體征);
(3)血液及造血系統:輕度貧血(低色素正常細胞型),點彩紅細胞、網織紅細胞、堿粒紅細胞增多;
(4)其它:鉛線,腎臟損害,月經失調、流產等。
(二)處理原則
1.鉛吸收:可繼續原工作,3-6個月復查一次。
(1)輕度中毒:驅鉛治療后可恢復工作,一般不必調離鉛作業。
(2)中度中毒:驅鉛治療后原則上應調離鉛作業。
(3)重度中毒:調離,治療和休息。
2.治療方法包括:
(1)驅鉛療法:3-4日一療程,間隔3-4日。首選:依地酸二鈉鈣1.0g/d;二巰基丁二酸鈉1.0g/d靜脈注射或0.5g/次,每日三次。
(2)對癥療法:鎮靜劑,腹絞痛(葡萄糖酸鈣或阿托品)。
(三)職業性鉛中毒的預防
1.降低鉛濃度:
(1)加強工藝改革
(2)加強通風
(3)控制熔鉛溫度,減少鉛蒸氣逸出
(4)以無毒或低毒物代替鉛:
2.加強個人防護和衛生操作制度:工作服,防煙口罩,洗手,淋浴,體檢,妊娠及哺乳期暫時調離鉛作業。
3.職業禁忌證:貧血、神經系統器質性疾患、肝腎疾患、心血管器質性疾患。
【例題】職業性鉛中毒的特效解毒劑為:
A.依地酸二鈉鈣 B.巰基絡合劑
C.阿托品 D.糖皮質激素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解析:職業性鉛中毒時,驅鉛療法:3-4日一療程,間隔3-4日,首選藥物為依地酸二鈉鈣1.0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