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我 赴稅務信息化建設之約——一名國稅公務員的初心與使命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事們:
大家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國稅系統公務員。常有人問我:“在稅務系統工作,你覺得自己像什么?” 我想,或許真如大家所說,我只是時代浪潮里的一滴水、廣袤天地間的一粒塵埃——沒有耀眼的光芒,做不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但我始終堅信,再微小的個體也能匯聚成改變世界的力量。在稅務信息化建設的征程中,我愿做一顆星,與同事們并肩點亮璀璨星空;我愿做一個火種,與伙伴們攜手燃燒絢麗圖景,成為這場變革中堅定的生力軍!
今天,我想以“扎根、擔當、奮進”為關鍵詞,分享我在稅務信息化崗位上的成長與思考,談談一名普通公務員如何以“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為目標,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不平凡的篇章。
一、明心見性:深刻領悟公務員的職責與使命
(一)公務員的本質:責任、付出與精神的集合體
公務員是什么?它絕不僅僅是一份職業選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擔當。它意味著要把“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刻進骨子里,把“想納稅人之所想、急納稅人之所急、解納稅人之所需”變成自覺行動。對我們稅務工作者而言,每一次政策落實、每一筆稅款征收、每一次系統操作,都直接關系著納稅人的切身利益,關系著國家稅收事業的健康發展。
記得剛入職時,一位老科長對我說:“稅務工作就像一座橋,一頭連著國家財政,一頭連著萬家燈火。我們站在橋上,既要穩得住,更要走得正。” 這句話讓我深刻認識到,公務員的身份自帶“奉獻”屬性——它需要我們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需要我們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懷,在繁瑣的工作中堅守初心。
(二)稅務信息化的時代使命:從“跟跑者”到“建設者”
當前,稅收信息化建設正處在高速發展的關鍵期。從金稅工程的迭代升級到“智慧稅務”的全面推開,從紙質申報到“非接觸式”辦稅,從人工審核到大數據智能分析,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在重塑稅收服務的形態。而我們,正是這場變革的參與者、推動者。
對我而言,稅務信息化不僅是工作內容的轉變,更是思維方式的升級。它要求我們既要懂稅收業務,又要掌握信息技術;既要關注系統功能的實現,更要思考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提升納稅人的獲得感。這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也是一次“服務升級”的重要契機。
二、扎根崗位:以愛崗敬業為底色,鑄牢服務根基
(一)愛崗敬業:青春最純粹的注腳
“愛崗是我們的職責,敬業是我們的本分,青春是我們的資本,奉獻是我們永恒的主題。” 這是我入職時在筆記本扉頁寫下的話,如今讀來依然熱血沸騰。
在稅務信息化崗位上,愛崗敬業體現在每一個細節里:可能是凌晨三點為確保系統升級順利完成的最后一次測試,可能是周末加班為納稅人解決系統操作難題時耐心的講解,也可能是反復推敲一份操作指南時對“如何讓納稅人更易懂”的執著。我曾參與過電子稅務局的優化項目,為了提升“一鍵申報”功能的便捷性,連續兩周跟著辦稅服務廳的同事觀察納稅人操作流程,記錄下300多條用戶反饋,最終推動系統界面簡化了15%,申報時間縮短了20%。當看到納稅人笑著說“現在報稅真的方便多了”時,所有的疲憊都化作了成就感。
青春的價值,在于為熱愛的事業全力以赴;奉獻的意義,在于用點滴付出匯聚成河。我們或許做不出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可以把每一份報表填得更精準,把每一次系統維護做得更及時,把每一次納稅人咨詢回復得更溫暖。
(二)求真務實:工作最本真的態度
“實事求是,謙虛謹慎”是我們的工作態度,“求真務實、廉潔高效”是我們的工作作風。在信息化建設中,這一點尤為重要。
稅收信息化不是簡單的“技術堆砌”,而是要立足實際需求,解決真問題。比如,在推廣“非接觸式”辦稅初期,我們發現部分老年人對線上操作存在畏難情緒。為此,我們沒有一味追求“線上全覆蓋”,而是推出“線上+線下”雙軌服務:一方面優化系統界面,增加語音引導和大字體模式;另一方面在辦稅服務廳設置“銀發專窗”,由專人輔導老年人操作。這種“因地制宜”的務實舉措,讓信息化真正惠及了不同群體。
再如,在數據治理工作中,我們堅持“數據質量就是生命線”的原則,對每一條異常數據進行溯源分析,對每一個系統漏洞進行閉環整改。有一次,為了排查一條影響退稅的疑點數據,我和同事連續三天核對原始憑證、系統日志和業務流程,最終發現是前端采集模塊的一個字段設置錯誤。當問題解決后,同事說:“你這股較真的勁兒,就是求真務實的最好體現。”
三、擔當作為:以奮進創新為動力,勇立改革潮頭
(一)開拓創新:破解難題的“金鑰匙”
稅務信息化建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每一次突破都需要創新的勇氣。作為青年干部,我始終相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創新不必“高大上”,把平凡的工作做出特色、做出成效,就是最好的創新。
我曾參與過“稅收大數據分析平臺”的建設。初期,平臺的數據整合效率較低,分析結果滯后于管理需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主動學習數據倉庫和ETL技術,提出“分層采集、分類存儲、按需調用”的優化方案,將數據處理時間從原來的4小時縮短至30分鐘;同時,結合稅收征管實際,設計了“行業風險預警”“納稅人畫像”等特色功能模塊,幫助稅務干部更精準地識別風險、服務企業。該項目上線后,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肯定,并在區域內推廣使用。
創新還需要“跳出稅務看稅務”。我們與科技企業合作,引入人工智能技術,開發了“智能客服機器人”,能夠自動解答80%以上的常見辦稅問題;與金融機構共享數據,推出了“銀稅互動”線上平臺,讓誠信納稅企業享受更便捷的融資服務。這些創新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技術的價值在于應用,而應用的關鍵在于貼近需求。
(二)團結協作:匯聚力量的“催化劑”
稅務信息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業務部門、技術部門、納稅人的共同參與。我始終堅信:“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團結協作,才能形成推動改革的強大合力。
在“電子稅務局3.0版”升級項目中,我作為業務組與技術組的聯絡人,既要準確傳達業務需求,又要理解技術實現的難點。那段時間,我白天跟著業務骨干梳理流程,晚上和技術團隊討論技術方案,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業務語言”和“技術術語”的對照表。有一次,為了一個“跨區域涉稅事項報驗”的功能需求,我和技術團隊連續開了5次研討會,最終通過“流程再造+系統對接”的方式,解決了納稅人多地跑、重復報的問題。項目成功上線那天,業務部門的同事說:“多虧了你這個‘翻譯官’,讓我們的需求真正落了地。”
團結協作的意義還體現在與納稅人的互動中。我們建立了“納稅人需求反饋直通車”機制,通過線上問卷、線下座談等方式收集意見,定期梳理高頻問題并納入系統優化清單。去年以來,我們根據納稅人建議新增了“申報數據預填報”“優惠政策自動提醒”等功能,納稅人滿意度提升了12個百分點。這讓我明白:服務納稅人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雙向的互動;團結協作不僅是內部的合作,更是與納稅人的“同心同行”。
四、淬煉成長:在磨礪中綻放青春光芒
(一)在挑戰中打磨意志
稅務信息化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常常要面對“急難險重”的任務。系統升級的關鍵期,我們需要通宵值守;突發故障的緊急時刻,我們需要快速響應;政策調整的窗口期,我們需要加班加點學習新規則。
記得有一次,核心征管系統在申報高峰期突發故障,大量納稅人無法正常報稅。接到通知后,我和同事們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一邊安撫納稅人情緒,一邊與技術團隊排查問題。經過6個小時的緊張排查,最終發現是數據庫連接池配置錯誤。當我們修復系統、看到納稅人順利報稅時,窗外的天已經亮了。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苦難砥礪人的品行”,每一次挑戰都是對意志的打磨,每一次突破都是對能力的提升。
(二)在平凡中堅守初心
或許我們的工作崗位很平凡,但平凡不等于平庸。我始終信奉一句話:“把每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每天上班,我會提前10分鐘到崗,檢查系統運行狀態,準備好當天需要的資料;每次下班,我會多留5分鐘,確認待辦事項是否清零,避免遺漏重要工作。這些看似“多余”的習慣,讓我養成了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有一次,我在核對一份退稅數據時,發現某企業的進項稅額比系統記錄多了0.5元。雖然金額微小,但我沒有放過這個疑點,最終查明是前端錄入時的四舍五入誤差。這件小事讓我明白:細節決定成敗,堅守初心就是在平凡中成就不凡。
五、展望未來:以赤誠之心續寫稅務華章
“路漫漫其修遠兮”,稅務信息化建設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賽。作為新時代的稅務公務員,我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
我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始終把“兩個維護”融入血脈,把“為國聚財、為民收稅”的宗旨刻進靈魂;
我要做“業務上的行家里手”,持續學習稅收政策和信息技術,努力成為“懂業務、精技術、會創新”的復合型人才;
我要做“納稅人的貼心人”,把納稅人的“急難愁盼”作為工作的“方向標”,用更便捷的服務、更精準的政策落實,提升納稅人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我要做“改革中的奮斗者”,在稅收現代化的征程中勇當先鋒,用青春和汗水為“智慧稅務”建設添磚加瓦。
同事們,我們或許只是時代洪流中的一滴水,但千萬滴水匯聚起來,就能掀起推動歷史前進的浪潮;我們或許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塵埃,但千萬粒塵埃凝聚起來,就能照亮星辰大海的征途。
讓我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在稅務信息化建設的道路上并肩前行!讓我們用青春的激情點燃創新的火花,用務實的作風書寫奉獻的篇章,用忠誠的信念踐行稅務人的誓言!
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做好本職工作,每一份努力都朝著共同的目標匯聚,就一定能繪就稅收現代化建設的壯美畫卷,就一定能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謝謝大家!
版權所有:易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