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及浙江的影響既反映了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所存在的結構失衡矛盾,也說明只有通過深刻的、全面的結構調整才能最終解決全球經濟與貿易失衡以及信用與債務危機。浙江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之所以受到較大影響,其基本原因在于勞動密集制造業與出口經濟規模過大。在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的情況下,產能過剩與產業競爭力不足的矛盾凸顯。
新興產業是與傳統產業相對而言的,是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術創新成果建立起來的,有望成為支柱產業和對區域經濟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當前,全球正孕育著新一輪技術突破與產業更替,浙江又已進入6000美元以上發展階段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傳統特色產業改造提升固然十分重要,但能否發現培育和加快發展若干個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將決定浙江未來產業層次、在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和全國的戰略地位。
【題目】
請從政府經濟主管部門工作人員角度出發,圍繞“背景材料”的主旨,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
(1)觀點明確,見解獨到,認識深刻;
(2)結構完整,條理清晰,內容充實;
(3)語言流暢,字數1000~1200字。
【范文】
明者因時而變 知者隨事而制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金融危機背景下,我省經濟指數出現明顯下行趨勢,工業增加值減少,企業虧損面擴大,部分企業處境艱難,多年來高速增長的浙江經濟面臨考驗。究其原因,浙江經濟曾經取得的輝煌主要是靠外延式擴大再生產取得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擴大企業經營規模,以“低成本、低價格、低利潤”拓展企業市場空間,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經濟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對此,我們應抓住機遇,轉危為機,積極從外延式再生產向內涵式再生產轉移,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發展新興產業,應該樹立創新型思維,瞄準新的產業鏈。長期以來,因為觀念陳舊,思維僵硬,錯過了一些新產業的戰略機遇期,我省包括全國新興產業比重偏低、發展緩慢,沒有形成一批競爭力強的新興產業鏈。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市場前景好、資源能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特征,比如當前的環保節能產業、光電產業等具有長期增長的潛力,應予以高度重視;同時,應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和國際產業動向,瞄準最新技術,增強核心競爭力。
發展新興產業,應把政府引導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結合起來。市場經濟需要“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手握手。以往我國發展新興產業往往以國家為主導,運用市場機制的成分偏少,市場機制最大的優勢是最優化資源配置,溫室下的產業永遠是經歷不起風雨的,需要市場的磨礪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為此,我們在積極引導的同時,應著重完善市場機制的外部環境,給企業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機制,使國內企業之間及國內外企業之間進行充分的競爭,提高我國新興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發展新興產業,強化人才建設是關鍵之舉。人才競爭是當今國際經濟及科技競爭的焦點,發展新興產業應輔以相應的人才戰略。我們應該采取培養加引進的雙重渠道,一方面,政府應該積極和高校溝通,開設一些符合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的新專業,改變我國大學人才培養和市場脫節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們應該大力引進一批掌握最新技術的國際一流人才,通過實施人才戰略,加大研發能力及長期競爭能力培養,為企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金融危機對我國機遇大于挑戰,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次的戰略機遇期,化危為機。為此,我們應該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從觀念、機制、人才三個方面著力,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我國產業從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增長的質變。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多措并舉,我省經濟一定能夠走出困境,再創輝煌!
【點評】
文章主體部分屬于并列式結構,即在總論點提出后,每個分論點都提出對策并對之進行具體的分析闡述。首段明確了“我們應抓住機遇,轉危為機,積極從外延式再生產向內涵式再生產轉移,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論點,隨后三段分別以樹立創新思維,瞄準新的產業鏈和應把政府引導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結合起來,以及強化人才建設是關鍵之舉三個方面的內容作為了分論點,詳細論述了這三方面的內容。這種結構的優勢在于可以將文章內容以簡練明晰的方式呈現于外,使文旨清晰可辨。
本文圍繞金融危機背景下,如何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展開論述。
文章首段采用了“轉折遞進”模式,先指出了目前浙江經濟的艱難處境,并分析出原因所在,指出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擴大企業經營規模,以“低成本、低價格、低利潤”拓展企業市場空間的弊病,一針見血,直奔主題,發人深省。
隨后順勢直抒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必要性。
然后簡要闡述了如何加以解決的總體思路。對策的論述中,分別從觀念、機制、人才三個方面入手,就如何發展新興產業的具體環節加以闡述,論述之中,融入了一些事實性材料,做到了有理有據,針對性較強。
文尾先用一句古語作結,使文勢再次隨之而起,并通過進一步的論述、展望,使論點得到升華。
全文總體上立意新穎,取策精當,層次清楚,語言流暢,符合了題意要求。
更多信息請查看事業編‖公務員‖考試資料‖考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