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對于我國順利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兩大宏偉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十一五”時期,必須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繼續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使地區經濟、城鄉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進一步緩解,地區間的社會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逐步形成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態勢。要加大轉移支付和財政性投資的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加快發展。健全市場經濟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健全合作機制,鼓勵支持各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形成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
一、推進西部大開發
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通過國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區域合作,增強自我發展能力。要落實和深化西部大開發政策,鞏固和發展西部開發成果,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大改革開放力度。重點是確保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繼續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力度,把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改善和加強西部地區公共服務等。
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
東北地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在改革開放中實現振興。要注重解決影響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問題和生態性矛盾,增強內在活力,改善軟、硬經濟環境,為長期較快全面協調發展并最終實現振興奠定堅實基礎。重點是要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強市場體系建設,促進對內對外開放等。
三、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中部地區要依托現有基礎,提升產業層次,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產業發展優勢中崛起。要加強農業、資源型產業和傳統產業的發展,培育和發展中心城市和重點產業帶,加速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初步實現中部崛起。重點是進一步擴大開放,承接海外和沿海的產業梯度轉移;加強綜合協調,加大對區域資源的整合力度,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四、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東部地區要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率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率先發展和改革中帶動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要促進產業結構和社會經濟體制轉型,進一步加快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進程,逐步增強產業國際競爭能力,率先在全國實現產業升級,力爭實現“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目標,提前實現現代化。重點是加快培育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為中心的都市經濟圈和城市群,提高區域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