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引進些外資,多建幾個工廠,經濟很快就能發展,稅收很快也能上來”,目前,抱這種觀點的人還真不是少數。其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能否持續發展,關鍵的并不是你引進了多少外資,多建了幾座新廠房,這些都是表面現象,而真正的內在發展動力,就是把科技成果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是被許多經驗所證明了的。
毋庸諱言,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不重視科技成果轉化的舊格局,目前還沒有從根本上得以突破。與經濟、社會以及科技自身發展的要求相比較,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步伐緩慢。普遍存在成果多、轉化少和轉化后很難取得重大經濟效益的狀況。
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能夠簽約轉化的不到20%,轉化后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成果又大約只占被轉化成果的30%,因此只有不到10%的成果能取得較大效益。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成果普遍需要卻又普遍缺乏“帶土移植”,即科研人員跟隨成果進入企業,按照用戶需求進一步完善和維護。目前,科技人員在成果轉化后往往難以繼續提供技術服務,而許多企業的技術人員又不能迅速掌握相關技術。這嚴重影響了企業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也阻礙了高科技成果的產業化。
由于職稱評聘等方面的政策導向,科技人員“移植”不“帶土”,重論文、重評獎、不重視市場的現象普遍。目前大多數科研院所在職稱評聘時,過分強調在刊物上發表論文的篇數,得到什么獎項,而對實際水平、能力和貢獻注重不夠。由于這種政策導向,導致了科研缺乏形成拳頭并解決經濟發展需求的高水平成果,難以實現科研成果轉變為現實生產力。同時還造成了科研中一些不必要的重復,影響我國科技實力的整體提高。
目前,我國科技評估體系不完善,機制不健全,一些部門及地區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并實現產業化的積極性不高。由于目前各地區各部門進行工作評估中,沒有將科技成果的轉化并實現產業化作為評估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指標,造成了許多科研成果研究出來后竟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發展,在新形勢下和新的實踐當中,在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上,更多的深層次問題已日漸顯露,急需我們探索新的路子。必須認識到,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提高,將對我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發揮重要作用,哪個地區,哪個領域搶占了這個先機,經濟必定會煥發出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