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制造業舉世聞名,而物流業、創意研發等現代服務業卻長期未得到應有的發展。為此,“十一五”規劃綱要特別將“加快發展服務業”單列一篇,與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等重大戰略決策并提。繼“中國創造”之后,“中國服務”成為“中國制造”升級的新目標,我國服務業迎來了又一個重大機遇期。
事實上,從1991年到2002年,我國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只增長了1個百分點。多少年來,“搞三產”這個詞在中國普通百姓腦子里一直與“非主流”、“副業”緊密相連。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提出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城鄉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但因經濟發展水平決定,此后真正興起的還只是些門檻較低的消費性服務業。截至2004年,我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實際已升至40.7%。然而,即便如此,仍低于中等收入國家48%~60%的水平,而不少發達國家服務業產出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更是高達70%以上。
從服務業的內部結構來看更不容樂觀。現代服務業分為消費性服務、生產性服務和公共服務三個方面,而我國服務業的主體還停留在傳統的消費性服務,如餐飲、批發零售等層面。同時,信息通訊、金融保險、物流、中介咨詢等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這使得我國的制造業不得不自己解決服務需求。生產性服務業的缺位嚴重制約了我國制造業的結構優化和集約化經營。
國際經驗表明,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之后,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都將發生重大變化,發展現代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目前,中國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的省市總體上處于工業化中期,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人均GDP大多超過了3000美元,未來十五年,中國服務業將處于加速發展階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及著力提升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時明確要求,“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十一五”規劃綱要更是分三章十一節明確了未來五年我國服務業的具體走向。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